“十一”黃金周令眾游客盡興而歸,但少數高校學生為外出旅游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有些人將下半年的生活費花了個精光,接下來的四五個月看來要“勒緊腰帶過日子”了。教育界有關人士指出,大學生中不成熟不理智的消費越來越嚴重,大學生急需補上理財課。
7日中午,記者在省城某高校見到了剛剛旅游返校的大
二學生小魏,他滿臉疲憊,不停地打著哈欠。他介紹,這個黃金周原本打算回德州老家幫父母秋收,可北京的幾位高中同學在臨放假前通知他,黃金周期間要到山東旅游,因今年“五一”北京的同學帶領他在北京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黃金周,無奈他只好等在學校里做好接待工作。
從10月1日開始,他帶領北京來的四個同學游覽了泰山、曲阜等地,門票開支就讓小魏有些吃不消,無奈之下,他不得不看著手里的錢精打細算。為了不在同學面前丟面子,每到一處,小魏都要找比較上檔次的賓館住宿,午飯晚飯也要到酒店點菜,結果五天不到,他把銀行卡上的1800元錢都取了出來。他有些懊悔地告訴記者:“當初哪想這么多,只想把老同學招待好,這半年給家里再要錢已經不大可能了,只好出去打工掙錢了,不然恐怕只有挨餓了。”
記者在省城的幾所高校采訪發現,像小魏這樣的情況,并非個別現象,有的大學男生領著女朋友到上海等地游玩,一個黃金周下來消費一兩千元并不是稀罕事。山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楊娟老師分析說,目前在高校中大學生不成熟不理智的消費現象越來越多,很多學生對父母提供的生活費沒有理財觀念,很多支出沒有計劃性,從而導致開學伊始花錢大手大腳、學期末“無米下炊”的尷尬局面。她建議大學生應增強理財觀念,珍惜父母的勞動。(記者
王振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