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悶!又有一個自殺的,從六樓跳下來了。”東部某高校繼11月9日一大二女生在宿舍上吊自殺后,昨天下午又傳出驚人消息:有個男生從經貿學院六樓跳下,生死不明。
盛傳自殺三版本
昨天晚上,記者聽到從該高校傳出了3個不同的“自殺版本”:他是殉情自殺,從6樓跳下來了;聽說
患了抑郁癥,從4樓跳下來的;他可能是掛科啦,一時承受不了便從4樓跳下來了。
面對三個血淋淋的“自殺版本”,記者來到市骨傷醫院并設法采訪到了跳樓者本人。這位姓陳的男生是經貿學院研一學生。昨晨,他來到經貿學院大樓的二樓經濟研究中心,發現門鑰匙忘在了中心里面,經其教授同意,陳同學便從一墻之隔的教師辦公室爬窗出去,打算沿著樓墻外邊的凸出部分爬進中心的窗子,不慎一腳踏空,墜落在樓下的草坪上。由于是直著身子墜落,陳某只是右腿受傷,并無大礙。
“郁悶”成了口頭禪
“郁悶!”“郁悶!”昨天記者到該校采訪時聽到大學生們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郁悶”。
“原本是一次意外,卻被傳成自殺三版本。這正折射了部分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傾向問題。”新遠心理研究所的毛專家告訴記者,當代的大學生承受著競爭的壓力、生存的焦慮、發展的期許、情感的困惑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迷茫。當他們發現在實際得到的和期許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的時候,就會產生“郁悶”的心理,而且喜歡以這種傾向來理解其他事物。據新京報報道,北京某大學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約有三成的大學生有自殺念頭。“這種現象說明大學生急需心理知識的普及。”毛專家說。
學生呼喚心理課
然而,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大學生們沒有上過一堂正規的心理輔導課,也不知道該怎樣來疏通心中的郁悶。一位同學告訴記者,他只是軍訓時聽過一次心理演講報告,然后大一上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幾乎和心理不沾邊。現在已進入大四,除了靠吹酒瓶發泄心中的郁悶,還一直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記者了解到該校設有心理咨詢中心,且不說很少有同學光顧,有同學反映,即使光顧后也基本沒有什么作用,在那里只能一時地向耐心的心理老師發泄一通,回來后照樣郁悶。
對此,毛專家認為,現在的心理教育不能只是健康教育,而應是心理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們學會用基本的心理常識來給自己解決問題,只有“授之以漁”,才能讓面對各種壓力的高校學生們不至于欲以年輕的生命為代價來消除心中的郁悶。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