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獨立民意調查機構佩尤研究中心公布的個人樂觀指數調查結果顯示,50%的中國受訪者認為個人狀態在過去5年內得到了改善,76%的受訪者對未來5年生活質量的繼續改善持樂觀態度,這兩項比率在所有被調查的國家均位居首位。然而,當調查要求受訪者為自己目前的生活打分,57%即使認為自己生活水平不斷上升的中國人
,也只為自己打了4-6分(滿分10分)。(11月18日《環球時報》)
對過去滿意,對將來憧憬,而現在卻感到幾分惆悵———我國城市居民這種“兩頭大、中間小”的生活觀著實令人深思。社會學家認為,經濟收入的多寡是個人快樂與否的決定指數之一。與半個世紀前相比,我國國民的財富幾乎翻了好幾番,但為什么民眾并沒有像預期的一樣快樂有加呢?是因為我們所談論的“收入”并不嚴謹,真正與國民快樂掛鉤的是“相對收入”。
這個道理說起來其實非常淺顯,我們不可能拿自己的工資與父輩當年的工資做一比較,來說明誰更快樂;相反,一個農村做小生意的老百姓,會比其他鄉親更容易感到快樂。這便是“相對收入”最通俗化的實證。經濟學家伊斯特林較早用相對經濟地位來解釋人們的行為,他認為相對收入———人們內在化的生活期望標準———才真正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說白了,就是我們在做比較的時候,“參照物”應該選取得當。
我們在談論個人可支配收入時,常忽略物價水平這一因素,20多年來我國物價一路飆升,上海房價自2000年開始上漲,4年翻番,杭州更是驚人,3年漲一倍,而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卻是徘徊不前。而每當房價有所回落的時候,一些專家便出來發出“謹防通貨緊縮”的警告,問題是即使經濟活躍無比、總量不斷增加,也并不代表著民眾福利的同步增高———這或許是百姓感到惆悵的主要原因之一。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相對收入”的多寡,才是我們是否真正快樂的決定因素之一。再拿佩尤研究中心個人樂觀指數調查來言,美國民眾對過去的狀況并不太滿意,對將來也持一定的憂慮,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現在生活的快樂程度,因為居民的“相對收入”比原來相對,有比較大的增長,而諸如勞動保障等社會福利體系的完善,又進一步滋潤了民眾們的心田。這與我國的狀況形成了相當大的反差。
我國居民收入的“相對匱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的關注。當然,國民的樂觀與否,還與文化傳統、教育程度、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但所有這一切都不能掩蓋這樣一種說法———國民福利的持續提高才是一國經濟健康增長的根本保障,也是讓人們真正感到快樂的唯一動力。(東方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