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楚天都市報》21日報道:今年第五期憑證式國債第二段于上周發行,與此前多次發行國債時一樣,不少市民反映“買國債難,難于上青天”。
那國債究竟留給了誰,業內人士坦承:大客戶。據稱,為穩定各自的老客戶、大客戶,銀行一般會在國債發行前幾天,詢問他們是否需要購買國債,首先滿足這一群體,剩下的
才拿到柜臺上公開出售。有關方面表示,銀行將本來就量少的國債預留給大客戶,的確不妥,但目前暫無更好辦法改變這一狀況。
由于國債的收益率相對較高,而風險又較低,近年來倍受百姓追捧。這一來體現了百姓愿意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建設;二來也是人們一種正當合法的理財渠道。可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債難買的局面,這一現象在不少地方都有。媒體上屢有報道:正式發行之日,市民們凌晨就出發,裹著大衣守在銀行門口苦苦等候。可銀行剛一開門,卻告知:賣完了!下次再來吧。高興而來,辛苦一宿卻掃興而歸。真是邪門了,咋才開門,就賣完了呢?
現在坐飛機上天早已是平常事,載人飛船上天空也不是夢想,難怪有百姓哀嘆:買國債難,難于上青天。
對于很多百姓來說,國債不是難買,而是壓根就買不到。因為銀行已經提前將其預留了,事先問大客戶要不要。這些大客戶個個財大氣粗,往往是獅子大張口,哪里還有一般人等的份?或許在銀行看來,這是為大客戶提供“熱忱服務”的大好機會。試想一下,國債賣誰都是賣,與其“白白地”賣給老百姓,不如讓大客戶們捷足先登,大客戶們自然會感激在心,日后是多多照顧。這樣一來,國債豈不成了銀行“媚富”的道具!是誰給了銀行這樣的權力!
國債是由國家向公眾發行的,每個公民都應享有平等的購買權,銀行只是承銷機構。倘若銀行拿國債“討好”大客戶,無疑是變相剝奪了普通公眾購買國債的權利。更何況,有關部門還有規定,“各承銷機構應優先向個人投資者銷售憑證式國債,不得提前預約銷售。嚴禁利用國債名義攬儲”,銀行給大客戶“預留”國債的做法無疑也是與有關規定相違背的。
客戶是金融機構們的上帝,理應給予優質服務,可優質服務就應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不偏不倚,而不是給予某類客戶“特殊照顧”。而現在不少銀行都推出了諸多所謂“貴賓服務”,大客戶不必排隊,在“包間”里辦理業務等等,可普通百姓想辦點事可真難,也只有忍氣吞身的份。現在銀行“明目張膽”地拿國債“巴結”大客戶。是可忍,孰不可忍!銀行害怕不預留會失去大客戶,難道就不怕“引起公憤”,讓百姓心寒嗎?
讓人遺憾的是有關部門有規定要確保個人投資者優先購買國債,可為何對銀行的如此“媚富”舉動不加以監管和干預呢?倘若只是說說而已,這樣的規定又有何用?沒準日后銀行還會見錢眼開,變本加厲地想出什么犧牲百姓權益的新主意來“媚富”。朱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