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作為“80后”的新一代大學生,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在4年的大學生活中,除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應該干些什么、培養哪些能力,以適應時代和市場的要求?近日,記者在省會鄭州兩所大學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趙夏斌:向既定目標努力
今年
10月初,鄭州輕工業學院“大學生記者團”請聯想集團中南區總經理作了一次“尖峰對話”。在對話中,這位總經理現場出了一道面試題:某工廠有一批化肥,想招一個推銷員,請談談你如何推銷產品?
他只要5個人上臺回答問題,卻跑上來6個人。他就對最后上來的那位同學說:“我只要5個人,你說怎么辦?”
那位同學回答:“如果你能給我一個機會,相信我不會讓你失望的。雖然我學的不是市場營銷專業,但我學的是經濟學,可從宏觀上談談我的推銷計劃;況且,我也有這方面的經驗。”
那位同學一說完,他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在回答時,每人只有兩分鐘的時間,可那位同學兩分鐘才說了一半。他就說:“能不能再給我兩分鐘,我精彩的還在后面。”總經理又一次破了例。
對話結束后,總經理對那位同學說:“你今天的表現非常好。
今年寒假,我給你一個去聯想實習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只有大四的學生才會得到。”
這位讓聯想集團中南區總經理非常滿意的同學就是趙夏斌,鄭州輕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專業2004級學生。
趙夏斌之所以獲得青睞,源于他平時在學校對知識的積淀。因為和一些學生不同,一進校門,趙夏斌就給自己定了3個目標:新聞采編類、人力資源類、市場營銷類。
他說:“我的目標不是‘隨大溜’,而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和專業來確定的。我覺得人應該是有目標的,所以,一上大學就給自己的人生作了一個規劃:年輕時做營銷、中年時做管理、退休后做教師。”
趙夏斌說:“通過那次對話的經歷,我覺得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要有自信、要大膽,不要怕被拒絕。如果我看到自己是最后一個上去的就退下來,如果我不自信或回答不能讓他滿意,我肯定得不到那難得的實習機會。
“在學校,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學好專業的同時,我還去圖書館查找和我的目標有關的資料,或者跨專業聽課。比如我要做一個汽車銷售員,不懂汽車方面的知識肯定不行;再比如,一個同學說我的美感比較差,而如果我去新聞單位工作,一個美感差的人怎能畫出美觀大方的版面?一句話,大學4年,與我的目標有差距的地方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去完善,一步一步向我的目標努力。”
申靜:讓“課本”與“社會”互動
12月17日,星期六。上午8時,頂著凜冽的寒風,申靜準時來到位于鄭州市大學路上的一家電腦公司上班。
21歲的申靜,是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她是從今年9月開始,利用雙休日到這家電腦公司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翻譯一些英文資料。
“我的目的不是掙錢,主要是鍛煉、完善自己。”申靜說。像不少剛剛考上大學的大學生一樣,進入大學之初,申靜充滿了幻想,但也充滿了迷惘,她不知道,在大學自己究竟該做些什么。就這樣,在糊里糊涂中,她送走了大學一年級的時光。
“大一沒有認真學習,現在想起來很后悔。如果再不好好學習,將來肯定會被社會淘汰。”12月1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申靜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為了不再荒廢時光,進入二年級,申靜開始發憤努力,并給自己確立了一個堅定的目標:考研究生!
為實現這個目標,白天,她認真聽老師講課,晚上,靜靜地在教室讀書。很多時候,已是深夜了,教室里只剩下她一個人的身影。就連雙休日,她也會拒絕同學、朋友出外游玩的邀請。
那么,自己的知識還有哪些欠缺?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嗎?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收獲的不斷增多,申靜又開始思考起了一個新問題。
到社會上檢驗自己!
主意拿定后,她開始到社會上應聘,跑了5家單位后,她最終選擇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這家電腦公司。在公司,申靜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更重要的是,她也在實踐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發現了“課本”與“社會”之間存在的差距。回到學校,她又立即在“課本”上彌補自己的不足。
從學校到電腦公司,從電腦公司到學校,就這樣,申靜讓“課本”與“社會”互動,相互促進。
申靜說:“學好專業知識是根本,到社會上實踐只是一種檢驗,我會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我的目的只有一個:掌握更多、更有用的知識,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孟純明:鍛煉各方面的素質
今年9月,新生報到時,一名新生問鄭州輕工業學院機電系2003級學生孟純明:“我知道大學生活和高中生活不同,但4年的大學生活怎樣過才有意義?如何處理好學習和課外活動的關系?”
孟純明就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對他說:“首先一定要把學習搞好,要把學習始終放在第一的位置;在此基礎上,盡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涉獵更多的東西。學校有很多社團組織,你可根據興趣和愛好參加。另外,還要找出自己的差距,并盡力去彌補,比如,如果口才不好,可多參加些演講比賽等。在學校要讓自己各方面的素質都能得到鍛煉,而不僅僅是考試成績好。”
孟純明還給他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
在今年4月舉辦的河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上,孟純明編、演的一個音樂劇——《從開始到現在》引起不少教師和學生的關注,并獲得了三等獎。
這個音樂劇說的是兩個大學生產生了愛情,可男生畢業前要去國外留學,可能還回不了國,那個女孩卻不能跟他一塊去,于是她就忍痛和男孩分手了。
“我喜歡文藝,通過參加這樣的社團活動或其他比賽,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在高中時,在人前說話我就心跳加快、臉紅,現在,經過有意識的鍛煉,我的心理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等到畢業找工作時,面對主考官,我的回答肯定不會讓他失望。同時,我覺得專業不等于能力,能力也代替不了專業。這兩方面都要強,才能說是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12月14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孟純明充滿自信地說。
張旭虹: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
大學生在學校究竟該做些什么?對于這個問題,一些大學老師也有自己的看法。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首先是學習,同時,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尤其是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在這方面,學校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平臺,比如我們學院有40個學生社團,其中大學生藝術團還是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可以說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舞臺,有舞臺,學生才能盡情發揮。通過參加社團等活動,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和走向社會后的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12月14日,鄭州輕工業學院宣傳部部長張旭虹對記者說。
該院法政系黨總支副書記萬順國說:“我們系有一個‘法苑’社團,他們經常根據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舉辦一些‘特別現場’活動。比如,一個學生的自行車丟了,他就把別人的車騎走了。學生就此事可結合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或經驗等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事理,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可鍛煉他們的口才和組織協調等能力。”
同時,為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及道德水準,鄭州輕工業學院也采取了一些實際措施,比如,每年9月新生報到時,在一些大學經常可以看到在長長的報到隊伍中,有很多家長頂著烈日、汗流浹背地替孩子報名,而孩子卻坐在樹陰下喝著水、扇著扇子。張旭虹說:“從2002年起,這種現象在我們學校就看不到了。我們規定,家長不能替孩子報名。我們作這樣的規定就是想增強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早在2003年,鄭州輕工業學院就開始實行了德育學分制,4年內學生只有修完32個學分才能畢業。張旭虹說:“通過這項工作,我們想達到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養成教育,起一個導向作用,讓大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攝影 劉磊)
采訪手記
近日,廣東省的一份《2005年大學生擇業狀況及心態調查報告》顯示,近四成單位對近3~5年所招應屆畢業生的工作表現不滿意;并且,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單位的需求之間存在突出矛盾。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最缺乏的素質是實干精神、專業水平和人際溝通能力。這份調查報告可從一個側面給在校大學生提供某種啟示。
須知,在校4年的時間是相當短暫的,稍有放縱,便會空耗寶貴的學習時光。許多學生經過激烈的拼搏考進大學后,以為終于可以松口氣、歇歇腳了,不再有中學時代那種緊張的感覺;還有的同學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缺乏適當的規劃和準確的定位,便走到哪算到哪……這些認識和做法,實際上對自己的未來危害極大。
大學的學習生活,是較為寬松和自由的。這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成長選擇和興趣發展,另一方面卻也缺少了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只有善于抓住機遇、科學設計自己的人生者,才能脫穎而出,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成功與否,主要在于自己。好好把握吧,切莫“空白了少年頭”!
這就是采訪結束后,記者的一點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