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今日刊載鳳凰衛視言論部副總監何亮亮的文章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中國的特點是人口眾多,而龐大的人口能否轉變為生產力和消費者,則取決于有沒有相應的政治環境。
中國的發展是為了和平,一個富強的中國將是世界穩定與平衡不可少的因素。
文章寫到,中國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中國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應為大約16萬億元人民幣,亦即大約2萬億美元。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核算,中國2004年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16.8%。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指出,如果將中國去年的GDP折算為美元,中國的GDP在世界排名為第六,超過意大利,居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之后。
文章認為,以經濟總量而言,中國已經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是美國、日本和德國;第二梯隊則是包括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在內。和第二梯隊的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潛力。
中國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是中華民族振興和復興的重要標志。過去中國的領導人,對于中國的落后,具有強烈的危機感,因為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卻不是經濟大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現在的中國在經濟總量方面已經可以和發達國家并駕齊驅,遙遙領先于俄羅斯、印度等大國,這確實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值得自豪的。
文章寫到,當然,經濟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出口加工的大國,也還不是制造業的大國。中國不僅在人均產值在世界上還處于較低水平,還有幾個指標亟待追趕的,這就是:1,在世界大公司500強,中國所占比例太低,遠不如日本和韓國;2,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3,中國還缺少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的著名產品品牌。
中國的特點是人口眾多。沒有這么龐大的人口,就沒有中國近二十多年生產力的飛躍發展,更不可能成為世界最大市場,而龐大的人口能夠轉變為生產力和消費者,則取決于有沒有相應的政治環境。一方面,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中國的任何數字除以13億人口,就變得很小;另一方面,龐大的人口也成為中國獨具的優勢,這次全國經濟普查就說明了這一點。去年展開的首次經濟普查,首次比較完整、準確地調查了當前中國的“家產”,調查的結果發現,許多民營企業和服務業的企業,過去從未被納入國民經濟的統計范圍,因此它們的產值從未被列入GDP。而經濟普查就填補了這一缺陷,為國內外提供了有關中國經濟總量的比較準確的數據。
文章最后指出,中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終將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