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國家建設部在濟召開省部聯合論證會,評審通過了由北京大學周一星教授主持完成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以下簡稱《研究》,從而確立了山東半島城市群未來發展的宏觀戰略:成為綜合實力強大的制造業基地、環境優良適于人居的城鎮群體,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的我國第三大
都市連綿區。
開展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是省委、省政府為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地域范圍為山東半島與城市密集地區的疊加,該地區一向是山東的經濟核心區,包括濟南、青島、威海、煙臺、濰坊、日照、淄博、東營等八市。
去年,我省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為課題,公開招投標,國內幾所一流高校都參與了競標,北京大學最終勝出。隨后,北大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山東省建設廳等有關人員組成課題組,經過長時間深入調研,并召開多次研討會進行研討、修改,最終形成該《研究》。《研究》從全局的高度,形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未來發展的宏觀戰略目標,并提出通過實施以韓日為主要方向的經濟國際化戰略等六大戰略來實現該目標。
今日,由兩院院士周干峙等十幾位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研究》進行了論證,一致同意該成果通過評審。專家認為,該《研究》在全國同類課題研究中是領先的,水平、質量較高,有助于優化全省城鎮發展的空間結構和布局,縮小我省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并在全國新一輪區域發展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論證會認為:山東半島有望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成為帶動全省、輻射北方及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核心地區;成為我國又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成為我國極具開放活力、各城市協調發展的新的都市連綿區。
濟南城市職能定位:在半島都市群終占據重要地位,定位于綜合性省會城市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將濟南的職能定位為山東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山東中西部以及省際區域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的綜合性省會城市。
濟南是半島城市群和整個山東西部的中心城市,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南北承接京津唐與滬寧杭經濟核心區,東西連接河海交通,是山東向內拓展腹地和組織經濟的主要基地。
濟南要發展壯大金融保險、商業服務、物流服務、旅游接待、房地產、教育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利用濟南作為山東科研技術中心的優勢,發展科學技術咨詢服務業,加強生產服務職能;依托山東陸路交通中心的優勢發展交通運輸業,拓展面向內陸省區的腹地。濟南的服務職能還要面向臨省相關區域。
濟南應當通過技術改造繼續保持鋼鐵、石油加工、有色冶煉、機械、化學等傳統工業的支撐作用,繼續發揮濟南在專業汽車制造領域的優勢,扶持重汽發展;利用科技資源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比如積極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尤其是電子計算機制造業;利用生物技術發展生物工程、生物醫藥產業等。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軟件生產、硬件制造、技術服務等多行業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引導和促進生物工程產業的空間集聚,在濟南形成若干個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協同發展:打造濟南城市經濟區
在經濟協同發展上,《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認為,山東未來區域經濟應打造“四六三”為主體的區域空間結構。
“四”指四條主要軸線,濟南在其中兩條軸線中占據重要地位,即:青島-濰坊-淄博-濟南-聊城軸線和德州-濟南-泰安-濟寧-棗莊軸線。“六”指六個城市經濟區,濟南城市經濟區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涵蓋了濟南、泰安、聊城、德州、萊蕪市域。
此外,在區域經濟空間格局和空間組織的基礎上,半島城市群應構造以青島、濟南、煙臺三個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職能分工和產業協作體系,改變目前各城市產業競爭大于合作的局面,推動城市群產業的升級和經濟協同發展。青島、濟南、煙臺三個中心城市要在發展現代制造業的同時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成為三個最重要的又各具特色的綜合性城市。
具體到濟南城市經濟區,《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認為,其發展方向應為:積極發揮濟南政治、文化中心優勢和原有的產業基礎、交通和區位優勢,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壯大各級城市的實力,增強對其西部地區和北部地區輻射影響能力,積極拓展山東半島城市群的腹地;在積極吸引外資的同時,主要通過對內開發,在更大區域范圍內集聚內資,激活民間資本。
優勢產業:與其他城市形成聯盟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認為,半島城市群應綜合現有的優勢產業,充分考慮產業關聯程度,結合各城市未來的職能定位和產業機構調整方向,建議城市群地區通過城市間的分工協作形成地區產業聯盟,構造八大優勢產業。
其中濟南將在以下方面突出打造自己的優勢產業:家電制造業以小鴨、松下等企業為基礎,適當發展洗衣機、廚房用具、彩電等多種家用電器;電子信息業以信息設備制造為主,發展電子計算機、職能卡、微電子元器件、軟件開發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依托重汽集團,發展重型汽車制造;醫藥制造業依托科技優勢及現有產業基礎發展生物工程、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業依托佳寶、民天、濟啤、維爾康等品牌,發展糧食加工、釀酒等;旅游業突出泉城特色,結合泰山、曲阜等周邊資源發展文化旅游,建設旅游接待中心。
三階段實現“第三極”
新對于半島城市群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建議分三個階段逐步實施。
第一階段:2003-2005年
這一階段為打基礎階段。針對問題尋找對策、制定規劃。在指標上,半島城市群地區爭取GDP增長率達到11%,2005年GDP總量達到9500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55%。
第二階段:2005-2010年
為發展整合階段。全面執行各項規劃、完善各項制度,把要點放在八個城市的一體化整合上。半島城市群地區GDP增長率爭取保持在9-10%,2010年GDP總量達到15000億左右,人均GDP達到45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60%,都市連綿區形成雛形。
第三階段:2010-2020年
為發展成型階段。這是全面發展和提高的階段,半島城市群體地區GDP增長率保持在8%左右,2020年GDP總量達到30000-32000億,人均GDP達到6000-7000美元,城鎮化率70%左右,都市連綿區基本成型。半島城市群體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對全省的帶動作用明顯提高。
六大戰略促成“第三極”
如何實現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宏偉戰略目標?《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六大戰略。
經濟國際化:面向韓日
從外向帶動戰略向國際化戰略升級。山東半島城市群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基本思想是“經濟增長能力的提高比經濟增長本身更為重要”。
培育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國際城市”。進入“國際城市”行列,意味著半島城市群在全球化的地域分工和資源配置中占據一個有利地位。
構筑半島城市群面向韓日的“跨國城市走廊”。實質是尋求資源配置的最佳地域范圍,并在這個地域內尋求自然資源、資金、勞動力、技術以及產業的互補,加強產業或價值鏈上的分工,從而構建成一個更大的市場。
人口城鎮化:實施空間集聚
促進山東半島城市群人口從鄉村向城鎮轉移,協調人口城鄉結構,引導人口向半島城市群地區聚集,優化人口空間格局,加強城鄉統籌,推進半島城市群地區城鄉一體化。
對此,《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建議從三個層面入手,實施開放型城鎮化策略,引導人口向城鎮轉移,即:促進本地區內部城鎮人口比重的不斷提高;引導省內跨區流動的人口遷入;強化半島地區對外的輻射影響,促進半島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地位的提高。實行三個鼓勵,即:鼓勵民營、小型、三產行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調整鄉村工業布局,促進人口、產業同步集聚。改進和加強土地管理,保障城市發展。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增加城鎮建設投入。強化社會保障,淡化戶籍含義,促進人口遷移。
青島:半島城市群經濟龍頭
以青島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經濟龍頭,以山東半島都市連綿區作為山東發展的龍頭,山東半島要力爭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頭。
拓展青島的腹地。青島是天然良港,其腹地應包括華北、西北大部分地區,可惜錯過了青島歷史的機遇(因為有了隴海、蘭新線和京包、包蘭通道)。但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促進青島由半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積極促成邯濟、青銀、青太等向西的干線,擴大青島腹地。把隴海鐵路的經濟流引向山東、引向青島。
經濟協同:提高整體競爭力
構建以“四六三”為主體的區域空間結構。半島地區形成綜合性與專業性有機結合的城市職能分工體系。青島、濟南、煙臺三個中心城市要在發展現代制造業的同時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成為三個最重要的又不完全一樣的綜合性城市。其他城市應當以制造業為重點,適當發展服務業使城市職能向相對專業化發展。各個城市在依據自身特色發展優勢產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縣級市、鎮的產業帶動和輻射,使單個城市的優勢產業組織成為城市群的整體優勢。
明確各個中心城市的職能定位,構造八大優勢產業的地區產業聯盟,明確半島地區各城市經濟區的發展方向。促進園區發展與城市發展的高度結合。
空間發展:培育都市連綿區
轉換中心城市發展思路,變擴大行政區為做實都市區。做大中心城市,不能片面強調擴大市轄行政范圍的方式。只有通過努力提高與中心城市聯系密切的外圍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規模,擴大這些非農化外圍縣(市)的地域規模,才能確實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質量,做強中心城市。培育新的城市增長點,填補城市鏈條中的“塌陷”環節,系統組織基礎設施,強化中心城市聚散功能。
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保護
定量評估本區域生態環境系統所面臨的發展壓力,弄清基本狀況,包括人口壓力、資源壓力、總壓力的分析和可持續發展度分析。
確定城市群地區發展中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域,明確保護重點。《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通過制定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敏感區綜合評價體系,并結合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壓力分析結果,得出以下六個生態敏感區域:膠濟沿線生態敏感區、沿海生態敏感區、萊州灣生態敏感區、膠州灣生態敏感區、黃河三角洲生態敏感區、臨淄-桓臺-廣饒-壽光-寒亭-昌邑生態敏感區。
責任編輯 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