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所作所為,總能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近來,這個國家一方面對卡塔爾半島電視臺進行打壓威脅,另一方面自家圍繞伊拉克戰爭制造的假新聞頻頻曝光,一時間成了各種媒體評論的熱門話題。許多人認為,對人對已兩相比較,既可以看出美國新聞自由的虛偽性,還可發現美國越來越不自信了,害怕媒體揭自己的短處。
這樣的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仍浮于表面現象。更為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新聞自由為什么會是這樣的?
美國新聞自由是言論和出版自由在大眾傳媒領域里的延伸,而大眾傳媒對美國政治生活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響,素有“第四權力”之美譽。因此,通過大眾傳媒來實現的新聞自由也就成了美國民主政治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樣一來,美國的新聞自由就不可能擺脫“美國”這一根本的特性。
首先,它服務于美利堅民族的利益。由于種族、宗教、語言等構成要素,任何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都有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忠誠感,其成員都要維護本民族的權益,這在意識形態上的表現就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本身的功過是非姑且不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美國新聞再怎么自由,都會以維護美利堅的民族利益為基本底線。否則,它就不是美國的新聞。
其次,它服務于美國的國家利益。民族與國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當代世界,民族利益更多地是通過國家利益體現出來。所謂國家利益,就是一個國家的大多數成員普遍認定或者接受的國家訴求。作為當世惟一超強,美國的國家利益經常是建立在對其他國家打壓基礎之上的。而對政府強悍的對外政策,美國媒體往往用“他者威脅論”來加以配合。美國新聞再怎么自由,也不會損害國家利益。
最后,它還服務于執政黨的利益。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共和黨、民主黨以激烈競爭的方式平衡著亂轟轟的政壇。但美國的利益多半仍體現在執政黨的內外政策及其實施上面。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迫使或誘使大眾媒體為自己服務,比如,向媒體公布精心挑選的信息,向記者提供采訪方便等等。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大眾媒體與政黨政治配合得十分默契。
一句話,美國的新聞自由,不意味著美國媒體的報道可以沒有空間邊界,也不意味著對各民族、各國家一視同仁。從這層意義上說,本文開頭提到的矛盾對比,并不是什么美國新聞自由的虛偽性或雙重性,而是美國新聞自由的本質。
至于說美國越來越不自信了,似乎也不那么簡單。美國媒體服務于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正面幫忙,搖旗吶喊、制造聲勢、搞假新聞等等,均屬此類。遠的不說,單講伊拉克戰爭,美國大眾媒體就不知編造了多少虛假新聞。就像有文章嘲諷的那樣,“伊拉克戰爭一開始,美國主流媒體就透露,‘斬首行動’已經把薩達姆炸死;隨后,美國媒體又報道說伊拉克51師師長及其8000名官兵已向美軍投降;美軍機械化部隊進軍巴格達沒有遭到抵抗等等。”而近些年來,在美國對別國動粗之前,都先由媒體對這些國家進行“妖魔化處理”。
另一種是反著幫忙,這特別體現在媒體與執政黨及總統的關系上。僅以小布什為例,媒體接連披露出來“情報門”、“虐囚門”、“特工門”、救災不力、支持率下降等“負面”新聞,表面上似乎使布什一次又一次“陷于困境”,但實質卻是在幫忙。所謂旁觀者清,媒體往往能夠及時指出總統的失誤或軟肋。這樣既能使總統增強危機感,又向他提供一種自我校正的參照物。
當然,也不能否認美國媒體有自身運作的規律和特點,從積極方面說,具有一定程度的“清污功能”和反映民意功能,可以從正面影響政府的決策。但是,要取得真正的效果通常還得與共和、民主兩黨權力之爭聯系在一起。試想,沒有“深喉”的存在,光靠媒體的炒作怎么可能制造出“水門事件”?再進一步想,美國相互競爭的兩黨又何嘗不是以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為重呢,只不過構成維護國家利益這種合力的,一個在臺上一個在臺下,一個正一個反而已。美國媒體的作用只在于利用它自己特有的功能,加快政壇角色的互換。而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美國。
(作者:孔寒冰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