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參加課外培訓,已經成為一種家長文化。輸不起的家長無奈地說——
“孩子,我也想給你快樂童年”
37歲的李艷每天都在鬧鈴聲中開始:6點起
床,7點準時帶孩子出門,晚上5點接孩子放學回家。晚飯后,陪孩子寫作業、練鋼琴。到了雙休日,還要帶孩子學游泳、學英語、學鋼琴。“孩子整天喊累,其實我也累。我也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為了她的未來,只有堅持一下。”這位疲憊不堪的媽媽對記者說。
李艷是一位知識女性,丈夫事業有成,家庭收入豐厚,是城市里先富裕起來的那部分人。李艷說:“在女兒教育方面,我花錢從來不心疼。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李艷的女兒從3歲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先后上過故事班、美術班、舞蹈班、琵琶班、奧數班、英語班、鋼琴班,有的特長培訓一直堅持到現在。李艷說:“孩子很聽話,只要報了名,她就會乖乖地去上,有的培訓雖然不是很喜歡,但學點總比不學強吧。我所認識的家長里面,很少有不給孩子課外‘加餐’的,有的同時上兩三個培訓班。有多種特長、發展全面的孩子,在學校里格外受老師偏愛,這些都給家長一種強烈的信號,別人的孩子都學,我的孩子也要學。”
“有時,孩子也嚷嚷著喊累。可有什么辦法呢?我也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社會環境就是這樣,給孩子補課、參加課外培訓已經成了一種家長文化。別人都在補習,總不能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吧。”李艷說。
李艷承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其實是成人社會競爭壓力的一種轉嫁。“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大學畢業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大人和孩子這么辛苦,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多一點勝算。”她說。
此外,李艷還認為當前的教育體制不改革,家長這根繃緊的弦就沒辦法松下來。她說,現在高考還是以分取人,雖然一些學校開始面試招生,但 還要看綜合素質,其實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以后綜合素質會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所以現在既要讓孩子成績好,又要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社會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藝術素養、學習成績一個都不能少。”
在許多城市,像李艷這樣望子成龍的家長不在少數。兒童教育專家孔屏認為,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家長普遍有一種輸不起的心態。家長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合理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給孩子一分快樂,也還自己一分輕松。
孩子為什么感覺不幸福?
今天的孩子幸福嗎?談起這個問題,家長們通常會說,現在的孩子就像蜜罐里長大的一樣,幾乎要什么有什么,還能不幸福嗎?可孩子們似乎并不這么認為。
“媽媽,作業怎么這么難呀?我都不想活了!”很難想象,這句話出自山東青州市一個四年級小學生的口中。他的媽媽袁女士擔憂地告訴記者,當聽到孩子說這話時,自己的心里很沉重,生怕孩子真出點什么事,但又無可奈何:“現在不逼他學習,以后哪有出路?”
家庭教育專家金琰說:“今天的孩子們在物質上是幸福的,他們吃的穿的用的,我們小時候甚至沒有見過。而在精神上,他們并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會有這么多憂慮,不會有這么多心理問題。”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的孔屏從大量真實案例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存在著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寫作業磨蹭、好動等行為。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學習態度不好,學習不認真,其實不然,這些孩子普遍存在著學習障礙。不少孩子還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因為容貌比不上周圍的伙伴而自卑,有的因為沒有朋友而自卑。還有大量孩子因為學習不好而恐慌,因為父母關系緊張等家庭原因而苦惱,青春期的孩子還會為異性交往的問題而迷茫。
誰拿走了孩子們的幸福?“拋開各種我們不能改變的社會因素,中國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和自身過低的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成為孩子們感受不到幸福的重要原因。”金琰說。
孩子們在家長的“捆綁”中成長,最后,家長們收獲的只有無奈:自己培養出的只是一個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貧民、幸福指數的乞丐、價值觀上的糊涂蟲。
金琰認為,要幫孩子找回幸福,在目前的考試制度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只有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做學習型家長,重修父母這門課,重讀孩子這本書。持有一顆平常心,合理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
“我童年的記憶只有補課”
這是一個星期天,在濟南市一家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昏暗的教室里,17歲的女孩楊洋正在百無聊賴地彈著鋼琴。跟記者熟悉以后,她很快就把彈琴的事扔在一邊,跟記者聊起了學琴的時光。
她說,她7歲開始練鋼琴,之前還學過芭蕾舞、小提琴。“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只有補課,每個周末,媽媽騎車帶著我到老師家上課。我彈琴,媽媽就坐在一邊記錄,回家還要一字一句地給我‘補課’。我天生沒有音樂細胞,并不喜歡這些樂器,但是媽媽說,身邊的女孩子都琴棋書畫樣樣行,我不能輸給別人。每天晚上練琴是我痛苦的事,有時我發脾氣,有時我故意裝病,最厲害的一次,我把鋼琴砸了。媽媽哭著說,你長大了就知道我的苦心了。”
“學鋼琴十年,花的錢少說也有幾萬元了。可是,直到現在,我也不喜歡。”記者看得出,楊洋彈琴缺少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投入,只是手指在琴鍵上熟練地上下“蹦跳”。“老師也說我技術上不成問題,關鍵是理解力不夠。可現在,我不能不練,要不就上不了大學啊!”說這話時,楊洋青春的臉上有一種無奈。
楊洋指著隔壁琴房對記者說:“我的童年并不快樂,記憶里只有補課的影子,現在還有不少孩子在重復我的童年生活。”她說,這些年見過很多帶孩子學琴的家長,有些家長讓孩子學琴是著眼于提高孩子的藝術素養;有的是家長自己喜歡,想讓孩子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有的家長想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把學鋼琴作為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的出路。“不管家長怎么想,都應該先問一問孩子喜歡不喜歡。”她說。
最后楊洋為記者演奏了一首很美的曲子——《少女的祈禱》。“我現在祈禱的就是能考上大學,好好輕松一下。”她說。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精英”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一種人生模式: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白領階層=成功人生。在這種模式下,孩子從小就背負著成才的重負,童年因此失去了很多快樂。
這是發生在北京一家輔導機構公共英語課上的真實一幕:一個10歲的小男孩因為回答不出問題被老師大聲批評,當場哇哇大哭,這個場面讓在場的家長無不為之心酸。
山東省淄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耕祥認為,當前我們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精英教育,以培養尖子為目標,但尖子只能是少部分人,讓多數學生犧牲快樂的童年、少年時光來一起“陪讀”,是不科學的。按照教育規律,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首先是成人教育,培養心智健全、身體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現在,學校為了追求更高的升學率,放棄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想,學生的成人教育變得可有可無。
我們培養的精英是否被社會承認?專家認為,考試成績好并不代表一定就有成功的人生,很多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往往并不是學校里的第一名,他們不囿于課本,敢想敢做,這對個人成才往往是更重要的。山東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志民說,在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上,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語出驚人:“我所認識的20世紀和21世紀拿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學校里面考第一名的。”此言一出,足以令國內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瞠目結舌。
專家認為,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應該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諧社會建設不能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權。
(本組稿件均據新華社濟南5月31日電 作者 張曉晶 王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