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雷
????最莊重的全國哀悼結束了。可是,抗災救災還沒有結束,災后重建才剛剛開始,但重建受災群眾的心靈家園,那卻是一場愛心加耐心的長跑。而在受災群眾心靈家園的重建中,地震孤兒的撫養又是重點和難點。
????雖然全國各地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都在咨詢如何領養孤兒,但根據心理學常識,災難帶給地震孤兒們心靈的創傷性應激障礙將會持續很久很久,災難會加重地震孤兒們對那片承載著親人鮮
血和生命土地的依戀。一般情況下,他們既怕孤苦無依,又怕背井離鄉,更怕背上沉重的感恩包袱。因此,面對地震孤兒,我們不能僅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條件,簡單地滿足一顆愛心的愿望,我們必須為地震孤兒們找到一條最適合他們成長的道路。
????我國唐山大地震后,探索了安置孤兒的三種方式:愛心學校、親屬領養、社會領養。但無論是撫養過地震孤兒的愛心人士,還是地震后成長起來的孤兒,在思考如何安置汶川地震孤兒的時候,卻異口同聲:這是集體的災難,需要集體的溫暖,愛心學校是最佳的選擇。無獨有偶,1999年我國臺灣“9·21”大地震之后,安置孤兒也沒有采取領養的方式,而是由臺灣安泰人壽保險公司認養了全部的地震孤兒。
????集體在孤兒中的力量,災后幸存孤兒的怪異心理和行為,我們也許可以從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影《黃石的孩子》中窺見一斑。當然,《黃石的孩子》也給了我們如何安置地震孤兒的一些啟示,但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要考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滿足自己的愿望。領養,我們在決定之前,是不是該征詢一下孤兒們的意見?他們的身心受到過傷害,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吃飽穿暖,不僅是上好的學校,他們需要持續的愛和無限的耐心,幫他們走出心靈的陰影。
????現在,我們很多“愛心媽媽”、“愛心爸爸”,之所以提出領養孤兒,是因為愛心,是為了撫慰自己的良心。但是,地震孤兒畢竟不是一般的孤兒,因為災難,有的孤兒可能會存在智力的障礙,有的孤兒會有潛在的后遺癥,有的孤兒可能會終身殘疾……他們成長的路上,會遇到許多我們無法想象的問題。那個時候,我們能夠做到不離不棄嗎?能夠堅持嗎?
????所以,面對地震孤兒的安置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我們每一個愛心人士,都需要冷靜理智的思考。筆者建議政府多征詢一下教育學、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分類處理,對大多數孩子采取愛心學校的方式;對那些性格特別內向的孩子,給他們選擇一個溫暖的家。在選擇領養人的時候,除了考慮合法條件之外,不妨做一下愛心和耐心的測驗,以作參考。
????領養不是我們奉獻愛心唯一的方式,我們可以共同努力,制造更多集體的溫暖,讓他們不覺得是留在陌生的人世間,而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美麗的花園。地震孤兒成長的路還很長、很長,讓我們保持愛的溫度,一路陪他們走下去。這樣,雖然很艱辛,但很踏實。(作者系高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