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 董峻)伴隨今年全國夏糧豐收的喜訊,有“中國糧倉”之稱的河南省夏糧總產首次突破了600億斤大關、達到612億斤,小麥總產占全國四分之一強。在這個省周口市黃泛區農場的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范點,今年夏收時創下了平均畝產達631.66公斤的好成績,這也是河南省萬畝連片小麥的最高畝產。
????我國夏糧連續5年豐收的實踐證明,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關鍵是要調動農民務
農種糧和地方各級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根據有關部門測算,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到2010年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必須要達到1萬億斤以上。對此,我國已經著力從多個方面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近年來,各地、尤其是糧食主產省份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采取綜合措施,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集中資金打造糧食核心產區,使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努力構建保障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的長效機制,確保了百姓的“米袋子”充實、國家糧庫豐盈。
????在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擴大余地越來越小的大背景下,各地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單產的政策措施。如,將良種補貼、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等各類涉農項目,重點向糧食高產創建示范點傾斜,支持示范點技術培訓和物化補貼。省政府或農業廳下發糧食高產創建專項文件,紛紛出臺一系列重大財政專項或扶持政策。
????例如,安徽省的“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和水稻產業提升行動”、陜西省的“小麥標準化示范工程”、江蘇省的“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示范方”,以及山東省的“玉米千斤省行動”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不少地方還建立了省長指揮田、市(縣)長聯系點,使高產示范點成為政府抓糧食生產的民心工程、農技人員抓技術推廣的陣地、科研人員抓成果轉化的大舞臺。通過實行良種良法相配套,充分依靠科技挖掘增產潛力,把小面積試驗產量變成大面種推廣產量,實現了糧食大面積區域平衡增產。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不久前總結說,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高產創建?!案弋a創建是我國糧食生產工作思路的重大轉變,也是我國糧食生產發展的新途徑?!蔽3脖硎?,繼續推動糧食生產發展,必須走提高單產的路子。
????據農業部專家組對今年夏糧主要作物小麥主產?。▍^)的測產結果顯示,小麥單產構成要素實現“三增”:畝穗數(每畝麥穗數量)平均為31.3萬,同比增0.6%;穗粒數(每穗小麥的粒數)平均為29.6粒,增3.1%;千粒重(每千粒小麥的重量)38.1克,增1.1%。
????針對糧食生產受農資等投入成本加大影響等問題,農業部門還以全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為抓手,進一步擴大配方肥施用面積,鼓勵農民多施增施有機肥,從而緩解化肥供應緊張的情況。有關專家表示,特別是農作物秸稈中,鉀素含量很高,通過秸稈還田對鉀肥是有效替代,可以緩解我國鉀肥資源短缺的矛盾。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確定的“三農”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扶持力度,實施糧食戰略工程,加快建立糧食核心產區,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對此,國家確定了大力增加投入、強化和完善農業支持政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等主要措施。
????據農業部有關人士總結概括,近年來我國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方面,重點在以下五個方面得到了加強,而這也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
????——提升政策支持能力。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把新增補貼重點放在促生產、保供給上,著力增加技術推廣補貼和生產調控補貼。積極爭取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強化糧油大縣獎勵政策。逐步理順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促進農村金融改革。
????——提升資源保障能力。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狠抓耕地質量建設,大力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據有關專家測算,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可使中低產田單產水平提高20%以上。
????——提升物質裝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擴大設施農業發展規模,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建設。大力推動農用工業發展。加快構建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提高糧食單產,最根本的、最大的潛力還是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加快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科研、推廣的協作,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合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突出農技推廣的公益性地位。
????——提升抗御風險能力。牢固樹立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的思想,制定完善應急預案。著力提高農田排灌能力,大力推廣耐旱品種和旱作節水農業;加強病蟲害防治,大力開展統防統治和專業化防治;加大重大動物疫病的綜合防控力度,強化免疫和疫情監測,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糧食等農產品市場預警監測與信息發布,積極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及供需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