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錄-未來懸念 小沈陽的前程動了誰的神經? 美國《連線》雜志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名的《長尾理論》一書里指出:“電視黃金時代標志著所謂飲水機效應(watercoolereffect)的最高峰———‘飲水機效應’指的是辦公室里圍繞著某個大眾文化事件的熱烈討論。”而在互聯網時代,同一個辦公室昨晚看同一部連續劇的可能性就極小了,“飲水機效應 克里斯-安德森用長尾理論顛覆了小眾范圍的“飲水機效應”,但在整個社會領域里,因為互聯網踏平了諸多信息傳播的藩籬,“飲水機效應”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明顯。一個重大的電視節目或者重大人物、事件,它一旦占領了“飲水機”,就意味著它占領了公眾的注意力,占領了廣告商,占領了經濟效應的制高點。尤其是在中國的現實生態里,各種話語權利和利益的分野使得人們對占領“飲水機”的大熱門充滿了情緒的對立,而非理智的思辨。這種對立下,“飲水機效應”愈演愈烈,而其背后的事件本身,卻越發模糊。 小沈陽的走紅掀起了關于其前程走向的“飲水機效應”,專家也好,郭德綱也好,宋祖德也罷,無不粉墨登場,尋求自己的利益訴求點。這樣的“尋求”因為平等話語立場的缺失,迅速演變成與小沈陽前程毫無關聯的口水戰爭。 這樣的戰爭,驗證了小沈陽的熱度,也揭示出決定其前程走向的力量,不僅事關藝術本身,亦事關社會情緒。能否以藝術的旗號繼續在社會情緒演變的風口浪尖中“討喜”,將是檢測小沈陽還能紅多久的重要標尺。———彭雅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