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對雙星鞋愛不釋手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考察雙星 汪海的戰略調整 進入新世紀,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開放和內陸經濟的落后形成了鮮明對比,貧富懸差的存在,使中央下決心進行西部開發,而在90年代初,汪海就正式提出了雙星西部開發戰略。 1984年,雙星開始進行戰略轉移,首先將老產品轉移出去,騰出精力發展新產品,在青島周邊地區建立起了13家聯營分 看到西部經濟還比較落后,還有相當一部人沒有脫離貧困線,汪海在國內率先提出了“東部發展、西部開發”的新思路,變國家“輸血”扶貧為企業的“造血”扶貧,雙星開始出城進山。可是對于雙星的西進,開始很多人不理解,但汪海卻堅持自己的發展戰略:出海越洋是開放,上山下鄉也是開放;雙星的西進是制鞋行業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從1992年起,雙星先后在沂蒙山建起了魯中、瀚海兩座在國內規模較大的“鞋城”,不但為雙星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出路,而且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老區人民的迅速致富。通過“出城、上山、下鄉”為國有企業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找到一條新的發展思路。
![]() 在雙星形成名牌和成功上市之后,汪海積極發揮雙星名牌優勢和資本市場優勢,開始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他認為:傳統的制造加工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而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和脫貧奔小康問題,則肩負著國家安定團結的重任。所以,在全國上下都在“上馬”高科技的時候,汪海“反其道而行之”,出人預料選擇了傳統產業的輪胎作為企業發展新的增長點,開始了從給人做鞋到給車做“鞋”的跨越,實現了“小吃大”,雙星輪胎在短時間內躍居中國輪胎業第五位。 重組了曾經被譽為中國輪胎“四大天王”之一的東風輪胎,實現了“快吃慢”、“國有吃國有”,拯救了這個國人曾經為之驕傲的輪胎企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輪胎企業的實力,為民族工業爭了光。 雙星大型制幫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