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居民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年限是70年;工業及教科文衛等綜合性用地年限是50年;商業、旅游等用途用地是40年。如果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表述,那就是“住宅的土地年限是70年,網點房、寫字樓、酒店式公寓40年。”
銀川西路某盤:40年商業產權房比70年住宅房每平差4500元 市南區目前在售的新樓盤不多,銀川西路某09年開盤的央企地產項目,是為數不多還在銷售的樓盤。記者調查發現,這個擁有1200多套房源的項目,既有70年土地產權的住宅性質樓座,也有40年產權的商業性質樓座。 據銷售人員介紹,這個項目“70年”的樓座和“40年”的樓座,從外到內房子本身沒有任何區別。而70年的住宅房源目前均價是每平17000元;40年的商業性房源均價卻只有12500元。 以10層左右的一處房源為例,100多平的優質戶型,因為產權是40年,所以價格只有13000元。也就是說,40年和70年的差別,造成的差價是每平4500元。 記者詢問同一樓盤同樣的房子,為什么產權性質不同?40年的樓座是否就是目前流行的“酒店式公寓”?銷售人員的回答是:“年限不同是因為當時土地審批的原因。在我們這個項目,兩種性質的樓座房子本身沒有任何區別。但40年的商業性質房源不能用公積金,不能落戶,貸款只能用商貸,首付一半,只能貸10年,利率上浮1.1倍,土地年限為40年。” 采訪中,不少想買房子的人均表示,比起貸款嚴格、不能落戶,大家更關心的還是“土地年限到期后怎么辦”。市民王女生坦言:“產權不同,價格差了幾千元,價格太誘人了。我根本不在乎能不能用公積金、貸款比例多少這樣的問題,甚至能不能把戶口落到這個房子上都無所謂。我唯一擔心的就是40年過去后(除去施工時間剩余30多年),到底是怎么個說法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