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一五”期間,青島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有力支撐了青島科學發展,為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打造半島藍色經濟核心區和高端產業集聚區,構建環灣型城市發展新格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市發改委最新統計,五年來,全市共安排各類重點建設項目602個,總投資6143億元。其中開工建成項目467個,總投資3907億元,占全部重點項目總投資的63.6%;累計完成投資4696億元,占同期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25%。 這些項目涵蓋工業、服務業、基礎設施、社會民生事業、生態環保及循環經濟、農業、新能源等領域。可以說,在島城,人們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大項目給城市發展及群眾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大項目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動力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書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五年來,各級各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通過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全市城鄉面貌,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了顯著提高,為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打下了牢固基礎,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堅實保障。 五年來,青島在重點項目安排上,著重向高新技術、循環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方面轉變,以大項目引領轉方式調結構,通過積極推進產業類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 “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安排產業類重點項目540個,總投資552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603億元,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4%。竣工投產項目新增產值約2200億元,實現利稅200億元。一批產業大項目的持續投入,不僅直接帶動了全市GDP增長,成功抵御了國際金融危機對青島經濟的沖擊,也使青島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加快了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按照 “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的要求,“十一五”期間,青島推進實施服務業重點項目 175個,總投資2062.2億元,占全部重點項目投資的33.6%。前灣集裝箱碼頭、董家口港區的建設,帶動現代物流業加速集聚。市南軟件園一、二期的建成,引來微軟、IBM等知名企業入住興業,成為輻射半島地區的外包服務高地。創意產業開始興起,青島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項目將建成方特影視樂園主題公園等,未來將打造成我市的文化產業高地。港中旅海泉灣度假城、溫泉國際會展度假城、唐島灣海上嘉年華等項目,帶動青島旅游業由傳統觀光游向現代度假游的轉變。 按照 “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十一五”期間,青島集中建設了工業重點項目309個,總投資2465億元,迅速建立了一批國家級產業基地,形成了家電電子、石化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機械鋼鐵5個千億級產業。尤其是一批科技重點項目的上馬,使青島在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LED背光模組、數字網絡家電、1000KV特高壓導線、智能交通等關鍵技術獲得突破,使青島高端制造業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帶動相關領域和行業占據了國內制造業的制高點。 大項目為城市跨越發展夯實基礎 城市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為此,青島在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加快重點項目、重點區域建設中,率先啟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載體功能,為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發改委介紹,“十一五”期間,全市共實施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包括交通能源項目)76個,總投資達到1641.4億元,占全部重點項目投資的26.7%。 五年來,來自各條戰線的捷報顯示,城市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已逐步形成“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城市格局—— 機場擴建、火車站改建、奧帆基地等項目紛紛投入運營,為成功舉辦奧帆賽、殘奧帆賽奠定基礎。 黃島電廠擴建、華電擴建完成,寧東送電膠州換流站單極投運,為青島未來發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撐。 濱海公路、海灣大橋、環灣大道、金水路改造、海底隧道、橋隧接線等項目的開工建設,為青島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撐。 依托一路(濱海公路)、一橋(海灣大橋)、一隧(膠州灣海底隧道),使環灣發展的構想逐步轉化為現實,大城市框架顯現。 即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標志著青島中心城區與所屬區市全部實現高速公路互通,“一小時經濟圈”已全面實現。 東西快速路、山東路改造、海爾路—遼陽路立交橋、長沙路打通等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為青島“四縱五橫”快速路交通體系創造有利條件。 地鐵一期全面啟動建設,將為未來大青島交通更加便利快捷再作貢獻。 膠州灣北部園區區域順利整合、青島港40萬噸礦石碼頭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加快推進,也進一步加快了高新區、董家口港區、保稅區等重點區域的開發建設,既為轉方式調結構早見成效打下良好基礎,也為青島茁壯成長開創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大項目為小康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十一五”期間,青島以大項目支撐青島科學發展,使全市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翻了一番,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也為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十一五”期間,青島共投資440億元建設54個社會事業和民生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0億元。 市發改委列舉了這些讓人民感到實惠的重點項目—— 萊西靜脈產業園、華歐海水淡化、小澗西垃圾焚燒發電等一批循環經濟項目上馬,不僅在推動全市節能降耗、發展新能源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也為全市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后勁。 青島大劇院投入運營,成為提升青島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的標志性建筑。 市體育館、綜合訓練館、游泳跳水館、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使用,帶動城市整體體育設施水平提高。 北部醫療中心、西海岸醫療中心、婦兒中心、國醫堂等主體完工,有效提高了全市醫療水平,改善了群眾就醫條件。 供熱供電、熱電聯產、火力發電、污水垃圾處理等能源領域的數十個重點項目相繼竣工,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擴大了城市張力,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改善了居民生活條件。 大項目建設也從多方面拉動了全市就業增長。 “十一五”期間,全市投資建設的602個重點項目,直接帶動就業16萬余人,間接促進就業30萬人,占“十一五”期間新增就業總人數的13%,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 劉芳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