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一五”是青島農業從傳統向現代快速轉變、成果豐碩的5年。 5年來,青島的“三農”工作同全國一樣,全市各級農業部門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克服各種自然災害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確保了農業各行業持續平穩發展;青島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快速轉變,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進一步彰顯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副市長張元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認為。 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明顯優化 保障供應,滿足需求,提高品質,維護安全,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各級農業部門立足我市資源產業優勢,累計投入2.1億元,全面實施了優質糧食、蔬菜、花生、果茶四個百萬畝示范區建設,形成了具有青島特色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布局。百萬畝糧食示范區達到了“噸糧田”標準,設施蔬菜實現突破性發展,花生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快速推進,標準果園、精品茶園建設初見成效。 我市還先后實施了 “退區入市”、“退戶入園”等工程,積極推動畜牧業布局向優勢區域集中,標準化畜禽規模養殖場(區)達到1270多處,預計今年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25億元,較2005年增長20.1%。 堅持以“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為載體,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積極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培育了藍莓、食用菌等一批效益高的特色農產品,“一鎮一業”示范鎮達到22個、“一村一品”示范村380個。 在抓好結構布局調整的同時,我市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了高毒高殘留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建立健全了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和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加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了青島市十大農產品名牌和30個名特優農產品,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蔬菜產品合格率達到98%以上,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充實的糧袋子和豐富的菜籃子。 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機械化程度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各級農業部門堅持把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條件放在重要位置,5年來,全市共落實中低產田改造資金近6億元,對92.11萬畝中低產田進行了水田路林綜合治理,全部建成了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全面完成了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累計投資10.8億元,改造小型水庫322座,中型水庫23座,有效解決了水庫安全隱患問題,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85萬畝,約占耕地面積的77%。 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我市共落實農機補貼資金18750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近2萬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752萬千瓦,位居全國同類城市之首。目前,我市小麥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械化水平達到68.6%,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 80%,較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步入高級階段。 耕地質量和裝備條件顯著改善,保證了農業穩產高產。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350萬噸以上,突破了多年來徘徊于300萬噸的局面;蔬菜總產量穩定在600萬噸以上,保證了市場充足供應和多樣化需求。 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 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的支柱。我市農業部門充分發揮青島農業大學、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優勢,積極推進優良品種和關鍵技術攻關,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不斷提高。5年來共培育出73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新品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 農技部門積極推進良種良法配套,小麥、玉米全部實施良種補貼,花生開展了良種補貼試點,引進、繁育、推廣了一大批優良品種。目前,我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到99%,主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積極實施高產創建和測土配方施肥,全市建成高產創建示范方50萬畝,實施測土配方施肥400萬畝,帶動了糧油單產取得新突破。 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水平,5年來,全市累計培訓農民60萬人次,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示范戶。開通了覆蓋全市的“12316”服務熱線,組織開展了百村千戶科技行活動,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步伐明顯加快。 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我市堅持毫不動搖地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換發補發工作,有力地保障了現有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同時,為使農業生產方式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市積極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建成了市、區市、鎮、村四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全市土地流轉52萬畝,發展1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395家。制定出臺了財政、稅收、工商等一攬子扶持政策,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狠抓規范化建設,逐步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3711家,社員14.5萬戶,帶動農戶30多萬戶,成為帶領農民闖市場的重要組織。 作為農業產業化領導者的龍頭企業,“十一五”期間迅速崛起,規模逐年擴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結構不斷完善。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690家,其中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8家,省級44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900萬噸,農產品市場開拓能力明顯增強。農產品出口額占全省的30%以上,占全國的8%;預計今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可達32億美元,繼續位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成功舉辦五屆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青島農交會已成為國內重要的農產品展會;建成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32家,年交易額過10億元的10家。 農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 “十一五”是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5年。預計今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突破萬元大關,較2005年增加4200多元,年均約增長12%。 市農委主任趙澤斌表示,我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全面落實了種糧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補貼”政策,5年來,累計落實農業“四項補貼”16.7億元,農民人均政策性增收340多元。 5年來,我市全面開展了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對小麥、玉米、能繁母豬、奶牛實現了應保盡保,累計賠付農民損失5500多萬元,提高了農業抵御災害的能力,減輕了農民群眾的因災損失。 另外,我市還積極鼓勵扶持農民自主創業和擇業,全市累計發放農民創業貸款近9億元,扶持5萬多名農民實現自主創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