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探因 活兒欠“體面”無吸引力 21歲的小高來自菏澤,雖然已經有十天沒找到活了,但一聽干服務員,他還是直搖頭。“我年齡不小了,干服務員無非就是端盤子、擦桌子,沒什么上升空間。”小高說,“我準備找個銷售或者其他工作,比較能鍛煉人。” 記者了解到,和小高有著同樣想法的求職者不在少數,相比起服務員、廚房工、洗碗工,他們更愿意學習一技之長來保證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時 缺工探因 家鄉機會多不想再外出 傅健康是職業中介業的老行尊,他一路看著就業市場從企業挑工人轉變成工人挑企業。“現在什么工種都缺人,要是一天有二三百個司機來應聘,我保證都能安排了。”傅健康在電腦上翻開自己的登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上百家上規模企業的招工信息,崗位足有幾萬個,但每天前來求職的人數近乎“0”。傅健康說,除了工資低、打工前途有限等原因外,城鄉差距縮小也是重要原因。就拿高密來說,當地已經聚集了大量紡織企業,工資甚至開到了100元/天,當地及周邊的村鎮居民根本沒有必要跑到青島來打工,即使工資相當,青島的消費水平明顯要高,而且很多人還得承受離鄉背井的負擔。 一家大型建筑業的人事經理分析說,他們企業的施工人員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但這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覺得在家門口隨便做點買賣或者只是種地,收入也還不錯,就不愿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了。”在嶗山區同安路一個施工現場,來自四川的張玉成告訴記者,他來青打工3年了,剛開始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現在能拿2300元左右,但物價漲得也很快,他每年回家一次,原來回家花500元能買不少東西,現在1000元也買不了啥體面的東西。“家里人一直勸我今年回去種地,說現在種地收入也提高了,還不用跑出來,我也正在想這個事兒。”老張說,這個春節過后,或許自己就不會再來青島了。 缺工探因 供少需多 市場失衡 供給少了,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并未減少。“放眼望去,光和興路上大大小小的餐館數量就有十幾家,整個臺東商圈的餐館數量上百家,而且不斷增加,也就是說所需的勞動力也在增加。”和興路上一家火鍋店老板告訴記者,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不愿意走出家門打工,另一方面則是不斷擴張的市場,“用工荒”只會越來越嚴重。一木集團的冉令亭認同這個說法,他表示,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人的地位無可取代,機器化、信息化的發展速度遠沒有這么快。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的銷售量基本上呈每年增長的趨勢,在要求工人提高效率的同時,增加人手也是不可避免的。 企業對策 年前加薪只為留人 “一年兩次加薪,就為了能留住人。”鑒于今年招工形勢尤其嚴峻,一木集團上半年為工人集體加薪一次,最近趕在春節前又推出了薪酬改革方案,實施后大批工人再度加薪,一木的冉令亭說,兩次加薪累積幅度達到了15%,而這個節骨眼上加薪都是為了鼓勵工人春節后繼續回廠上班。 老船夫酒店的孫經理也表示,今年餐飲業工資漲幅不小,去年1000元出頭,今年1800元是正常水平,在他的店里,2000元的服務員也不少,“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在一線干活,性子又比較自由,兩三個月換份工作很平常,所以工資少了根本留不住人。” 鼓勵員工招員工 紅紡集團馬克斌坦言,網絡招聘、勞務市場招聘、下鄉招聘的招數都在用,但效果仍不理想,所以他們就想出通過員工招員工的方法。“只要你介紹來人,無論是家鄉的親戚朋友還是陌生人,能在廠里干夠半年,就能領到500元以上的介紹費。”馬克斌說,這個方法還是有一定作用,員工們都當起“職介”,肯定能見成效。 最近,不少職介所的負責人也收到了一些企業送來的 “紅包”。原本職介所介紹工作、招攬工人是正常業務,但無奈“僧多粥少”,大堆的企業排隊等待用工,一些企業為了節省排隊的時間,干脆抬高籌碼,“介紹一個工人給200元”。“要是工人不這么缺,職介所真是好買賣啊!”金橋職介的傅健康這樣表示。 相關觀點 企業應讓員工有甜頭有奔頭 有業內人士認為,應從用工待遇、保險等制度上下手,進一步改善工作生活條件,才能吸引并留住求職者。餐飲業、加工制造業可擴大用工范圍,靈活招聘一些年齡適合、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員。比如,聘用一些“4050”人員,提供兼職崗位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招工難”問題。 也有一些餐廳負責人表示,正準備預訂一批不準備回家過年的大專生或大學生做兼職服務員,盡管付出的人力成本相對高些,但人員素質有保證,也有利于餐廳口碑宣傳。 就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建議,企業要想留住人,除了漲工資,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務工者的合法權益,在社會保障等方面有所提高。可以嘗試實行工齡工薪制度和績效獎金制度,多勞多酬,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對員工的薪資福利、培訓及休假制度,實行人性化管理,讓員工干得有甜頭有奔頭。(記者 王婷 崔菁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