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博士來青島用海藻做支架研制人造器官
剛剛落幕的中國青島藍色經濟國際高端人才項目洽談會(以下簡稱藍洽會)上,一位28歲的留學博士與駐青的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達成簽約意向,準備研究開發 “高分子生物材料制造人體器官”,而主要原材料是海藻。
留學博士來青“找婆家”
28歲的吉承棟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生物化工和組織工程專業的博士生,本科在華東理工大學,那 時的他就對生物工程產生了興趣,本科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就是組織工程,簡單說來就是人造組織和人造器官。在上海讀完本科后,父母將他送入悉尼大學繼續深造。他們本來希望兒子能夠留在上海,呆在他們身邊,但吉承棟卻有自己的想法。
前幾天,我市舉辦了藍洽會,旨在吸引海外人才和項目進入青島。吉承棟看到會議通知后,不顧父母的反對,帶著自己的 “高分子生物材料制造人體器官”的項目只身來到青島,并最終同青島的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達成了簽約意向。“青島和中科院是個很好的平臺,這樣的平臺有助于我項目的成功”,吉承棟告訴記者。據了解,吉承棟的父母在他來青島之前很反對,希望兒子能夠在上海發展,但他覺得這次的機會很難得,應該抓住,于是不顧父母反對力求留在青島。
細胞可生長成人造器官
吉承棟本科至博士期間主要學習組織工程,說白了就是人體基本構造,在學習過程中他對利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制造人體器官產生了濃厚興趣。據介紹,他的項目主要是研究高分子生物材料,這是一種高端材料,是人造器官的支架,從健康的人體內提取細胞后在實驗室進行培養使細胞擴增達到需求數量,然后把細胞放在支架上進行均勻生長,細胞就會形成想要器官的基本形狀,移植到人體內后,細胞還會進一步生長成符合移植患者的形狀和大小。
吉承棟稱,“在人造器官的研究中支架研究是重點,我就是要通過研究高分子材料制造出性能良好的支架,在移植入人體后,支架上的細胞生長完成,支架就沒用了,它會由人體自由降解,多余材料自己消化,通過人體出汗、排便就降解出來了,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
青島海藻可能有大用途
據了解,人造器官目前仍面臨不少問題,尚沒有形成產業鏈。人造器官現在處于一個瓶頸,有兩個主要問題阻礙了它的發展,一是成本貴,價格高;二是技術存在缺陷。現在大多數人造器官的支架材料用的是膠原蛋白,價格較貴,形成產業的話成本會更大,所以目前的人造器官很昂貴。
吉承棟說:“青島藻類資源很豐富,同膠原蛋白做支架材料的高成本相比,開發青島的海藻用來做支架,會更加廉價,降低成本,可能會很大程度上解決人造器官成本高的難題,并且利于保存。利用海洋資源,善用海洋資源,對于項目很有幫助。 ”吉承棟表示他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內容就是研究如何利用青島豐富的海藻來充當人在器官支架材料,達到合理利用資源,他說,國際上已經有一些實驗室在利用海藻研發人造器官。
國內約有八成患者在等待移植中死亡
據了解,我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已有器官遠遠難以滿足手術需要,約八成患者在等待器官過程中死亡。目前,利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制成人造器官近年來發展較快,它采用人造器官進行移植,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的生命。
目前通過捐獻進行器官移植的體系已經較為成熟,但由于多種原因,器官需求始終遠遠大于供給,在國內,由于人們思想保守和捐獻程序等問題,缺口更大。
利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制造人體器官進行移植手術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通過人造器官代替捐贈器官,可以滿足手術需求。在國內,對于人造器官的研究同美國等發達國家至少還有十年的差距,能夠從事人造器官移植手術的也僅限于部分科研機構同一線城市的少數大醫院。人造器官的成熟或許需要一代人、兩代人的努力,但它對于人類醫學有重大貢獻,一旦能夠推廣普及,將挽救世界范圍內數以百萬計的患者。(見習記者 劉澤源 記者 鞏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