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20日,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在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上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并揭曉了2011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上榜的“強縣”紛紛在官網上發布了消息。
很快有網友發現,推出“百強縣”的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身份存疑。該名頭疑為“政府評比中的中國脊梁”。
一家企業評出了“百強縣”
昨日上午,華聲論壇網
友“遼河魚”發帖稱:“主辦百強縣評選的是一家民辦研究所,不具備統計資質,各縣卻紛紛將此作為政績,這是不是又一非法脊梁獎?”
昨日,記者登錄民政部官網,未能找到該組織的注冊信息。
對此,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表示,該研究所是為“縣域經濟研究”而設。在民政部注冊時需要“主管單位”,但“縣域經濟”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既不同于一般的區域經濟,也不同于農業經濟,我國目前沒有相應的主管部門。而民間組織要在民政部注冊,必須有主管單位,因此,他們未能在民政部獲得注冊,轉而在工商部門注冊。
記者登錄北京市工商局官網,該機構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冊的機構全稱為“北京中郡縣域經濟咨詢所”而非“研究所”,企業類型是“集體所有制(股份合作)”,注冊時間是1998年,注冊資本是10萬元。其經營范圍為“區域形象策劃與設計;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承辦展覽展示;零售圖書”。
他們搞出了“科學發展”評價
一家不具備統計資質的民間企業,如何進行公平評比?
記者在其官網上看到,“評價報告”主要是以公開資料為基礎,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作出的,評價以上一年各縣域經濟指標為準。“百強縣”的評價要考察當地的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報告不僅評價縣域經濟的“競爭力”,還評價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評價則包括“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和“以幸福指數為主要內容的縣域科學發展人文環境”評價三方面內容。
劉福剛表示,具體就是通過政府公告、財政報告、報紙報道等渠道獲得各縣的數據,通過電腦分析運算后得出結論。該機構所發布的“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是“評價”,而非“評比”或“評選”。“我們是將2001個縣的主要指數做了排序。‘全國百強縣’評價是體系中的一部分”。
“評價報告”中所涉及的經濟指標,如人口、GDP、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人均GDP等數據,均可在國家統計報告中查到。但“科學發展”指數在政府工作報告、統計公報、統計年鑒均無詳細數據可查。一名從事統計工作的資深人士表示:“國家統計局并沒有這幾個指數的統計,不知道他們從哪里弄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