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環球 上樓下樓一波三折 在工地的圍欄上,記者看到用紅色油漆寫的信息 “環球用品店已遷至北京路27號”。順著箭頭方向,記者來到北京路27號魯能領域大廈,不過找了許久也未能找到環球店。“你找環球啊,應該是在11樓,你上去看看吧。”大廈保安對記者說。記者隨后乘電梯來到11樓,遺憾的是仍未見到環球店的蹤影。記者陸續詢問了樓上的多名居民,奇怪的是竟無一人知道關于環球店的信息,無奈記者撥打工地圍欄上標識的電話號碼。“我們就在這棟樓啊,你下樓拐一下,我們在樓角上。”最終,在工作人員的指示下,記者終于在樓的拐角處找到環球店。 不足50平方米的經營面積,雜亂無章地擺設,僅有數名營業人員,這里看上去與名牌老店沒有一點沾邊的地方。記者等了好長一段時間,終于有顧客上門。“上次我找環球可是費了勁,打聽了好多人才找到,這家店怎么變成這樣了啊。”對于環球店的“消失”,附近居民普遍表示不理解,李女士告訴記者,以往家里孩子買鉛筆、寫字本,又或是單位里采買辦公用品,去一趟環球就什么都置辦齊了,可自從環球搬遷后她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為了買到需要的東西通常要轉很多家店,東西又貴又不好買,這一次通過朋友才知道環球搬遷的位置,不過趕來一看發現不僅面積縮水,連賣的東西也有些縮水,店里的商品也不像以前那樣齊全,老店成了這般模樣,著實讓遠道而來的她感到失望。 店家倒苦水 慘淡經營回不了“家” “進辦公室來坐坐吧,唉,別提了。”環球店的畢經理把記者帶進辦公室,與其說這里是辦公室,倒不如說是一個貨倉,里面堆積著大量的貨物,用來辦公的地方只有2平方米。 “不瞞你說,現在環球店每天都在虧損,支撐我們辦下去的動力就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再殺回中山路。”畢經理介紹說,1977年,20歲的他來到環球店做工,從一名普通的柜臺銷售人員一直干到現在。當初的環球店有500多平方米的營業面積,經營著包括文化、體育、辦公用品在內的3000多種商品,他曾經歷過環球店的輝煌期,那時,顧客多得都要踩破門檻。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曾經無比輝煌的店鋪如今竟落得這般田地,搬家后,最慘淡時一天只有不到10名顧客。 畢經理表示,2007年底市南區政府出資改造中山路,環球店與春和樓、亨得利等老店被定為重點改造項目,2008年初改造工作正式進行,春和樓等老店在外裝以及內裝修上都進行了改造。可輪到環球店改造時卻被告知樓體為危房,需要推倒重建。可原本期望3個月完工,趕在北京奧運會之前投入經營的新店鋪竟然至今也未能完工,他們為此遷了兩次,人氣也已大不如前。 “以前3000多個品種,店里都擺得開,人家看著齊全,東西又好,自然都到你這來買,可如今不到50個平方米,別說是以前的大型樂器什么的,擺個口琴我都得尋思尋思。”指著一塊兵乓球臺的切面,畢經理告訴記者,以往店里能夠擺得開整張臺子,可現在只能切一塊角給別人看,說起來有些諷刺。就這樣,由于貨品擺得不再像以前那樣齊全,地方也不好找,慢慢地客源就都流失了。 對于停工的原因,畢經理表示并不是由于資金的問題,而是因為公示通不過,附近的居民反映新店的建筑設計會擋住室內光線。為此,商鋪多次修改圖紙希望能達到要求,但3年里數不清的修改都沒有作用,開工成了奢望。 記者咨詢 公示通不過就成“三不管”? 為了不使記憶中的環球老店永遠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記者向各部門咨詢此事的解決辦法。“這事你們只有向市規劃局咨詢,我們解答不了。”記者先聯系了當初參與過此事的市南規劃局,工作人員如此表示。 在對市規劃局的采訪中記者獲悉,該局曾審批環球店的施工計劃書有七八次之多,施工未能開始的原因是因為公示一直通不過,對于此事市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無權干預,只能找負責施工的建管局。 記者隨后又聯系到青島市建管局,“我們只負責對正在施工的工地進行管理,對于停工待建的這種情況不屬于我們的職能范圍。”工作人員表示,此事還應聯系房管部門。 抱著最后一絲希望,記者撥通了青島市國土資源與房屋管理局的電話,“我們只對閑置的土地進行處理,如果施工方未能在合同既定時間內完工,使得施工用地成為閑置地,我們可以做出處理,不過像協調施工這種事情不在我們的職能范圍內。”工作人員如此答復。雖然聯系了多個部門,但最終也未得到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記者最后撥打了12345政務服務熱線,接線員稱將把此事反映給相關部門,5個工作日之內給出答復。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在房價高漲,市區用地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一棟棟“爛尾樓”的存在不僅浪費土地資源和大量社會資金,商家和市民對此也是叫苦不迭,城市整體規劃也因此產生了阻礙,如果你身邊也存在這樣的爛尾樓,歡迎撥打早報熱線82888000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