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淶源縣野長城 長城沿線私采濫挖70%出現坍塌 位于河北境內淶源段長城修建于明萬歷年間,是內長城的精華地段。綿延150公里的內長城,威武雄壯。長城沿線淶源境內密布著十幾個小礦,由于私采濫挖礦山等多種原因,這里的長城主要墻體已經坍塌甚至消失。在大灣梁段,長城墻體被深約50米的塌陷坑攔腰斬斷,一個敵臺岌岌可危立在塌陷坑邊。 在淶源縣城沿112國道向東15公里的 當地人介紹,這里是淶源縣鐵礦石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被當地人稱為“富礦帶”。多年來,一些無證礦主大量無序地上山勘探和采礦,道路兩側的山體從山頂到山腰都有大大小小的開采點, 淶源的長城多被稱為“野長城”,和完整的長城有些區別,多數野長城沒有鋸齒形狀整齊的垛口,只有城墻、敵樓或烽火臺的城基橫臥在崇山峻嶺之上。雖只是斷垣殘壁,但絲毫掩飾不住中國古代文明恢弘壯觀的智慧的光芒。 據調查,近年來,以長城為賣點的旅游開發項目越來越多。一些地方盲目發展旅游也對長城造成很大損害。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境內青龍滿族自治縣境內的祖山景區,記者看到景區東門正好建在葦子峪長城線上,光鮮的大門與旁邊破落的敵臺形成鮮明對照。文物部門有關人士介紹,按照規定,涉及長城的風景名勝區需要在文物部門備案,但目前備案的沒有幾家。 河北省長城資源調查隊副隊長孟琦告訴記者, “在唐山、秦皇島及北京周邊地區沒有指導地開發長城旅游項目的現象比較多,完全不考慮長城自身的承載能力,很多旅行社也組織這種旅游項目。” 此外,基礎設施建設也對長城造成了很大影響,公路、鐵路、管線穿越、電力設施建設,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長城遭受破壞。 河北長城資源調查顯示,在河北境內,僅就長城墻體保護狀況來說,80%以上為“較差”、“差”甚至“消失”,敵臺、烽火臺等單體建筑近70%出現坍塌甚至徹底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