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網手機客戶端下載 | 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 疾病查詢 新聞中心> 半島網聞 > 正文

姜價坐過山車降至谷底 農民被姜軍賠得慘(圖)

來源:青島早報 2011-10-30 07:56:10

  “老劉,別抽煙了,還是快干活吧,要是下雨可就麻煩了。”昨天上午,在青島平度市城關街道北臺村,63歲的村民劉永勤和老伴正在地里收大姜。“爛了正好,還省的咱們費勁了。”聽到老伴催促,劉永勤嘟囔了一句。今年劉永勤種的兩畝大姜獲得豐收,但每斤批發價不到0.5元的價格保本都難,這讓他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記者了解到,今年平度共種植大姜6萬余畝,獲得豐收。可姜價就像坐上了“過山車”,從

去年三四元一斤的批發價,暴跌到每斤還不到0.5元,讓姜農們叫苦不迭。連日來,記者深入田間地頭探訪大姜的生產銷售鏈條,探究大姜價格坐上“過山車”的癥結。

  ■探訪A

  地頭姜農豐收

  兩畝姜田收獲兩萬斤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平度市城關街道北臺村。眼下正是大姜收獲季節,很多姜農正在地里忙活著,劉永勤和老伴也在地里,劉永勤則負責用鐵锨從地里起姜,老伴負責去除姜葉和泥土。盡管天氣不熱,但劉永勤彎著腰剛忙活了一會,額頭上就開始滴落汗水。“今年雨水好,大姜長得不錯,我這兩畝地能產兩萬來斤,但賺不了錢,還得賠。收購價太便宜了,陳姜也就六七毛,鮮姜才三四毛錢,老姜更便宜,才一毛多。”看到記者走了過來,劉永勤直起腰,抬起胳膊擦了一下汗苦笑著說,“俺們村都種姜,得有500多畝,今年是個豐收年,就是這個價格卻怎么也沒想到會這么低。”

  算賬

  兩畝鮮姜虧了4000元

  “今年保本都不可能,肯定是賠了,我給你算算你就明白了。”坐在地頭上,劉永勤開始給記者算賬。今年他種植兩畝大姜,一畝地需要姜種800到1000斤左右,每斤姜種兩元,總共接近4000元;每畝姜田復合肥需要6袋,每袋120元,加上還要使用一些有機肥,兩畝地肥料費用在2500元左右;再加上各種農藥和水費等,兩畝地成本至少上萬。“好的鮮姜一斤才賣到三四毛錢,一畝地按收獲1萬斤計算,絕對賠了,白忙活。”劉永勤說,粗略估算下來,今年他和老伴辛辛苦苦地忙活,種植的兩畝姜反倒至少虧了4000元。

  “去年老姜收購價三四塊錢,鮮姜兩塊多,所以盡管沒有今年這么高的產量,但兩畝姜我賺了接近5000元。現在可好,去年掙的錢,今年全搭上了。”劉永勤說,他種了40多年姜,兩年姜價差別如此之大,他還是第一次遇到。作為一名種姜的“老把式”,他打算以后不再種姜,改種一些糧食作物。

  無奈

  囤積起來期盼價格回升

  “價格跌得這么離譜了,還是沒人要。”劉永勤說,去年鮮姜收獲之初,地頭里到處都是等待收姜的姜販子,可今年到現在都沒有姜販來收購,他只好先將鮮姜囤起來。“我看還是等等再說吧,說不定還能再漲點。”劉永勤的觀點代表了在場的不少姜農,他們都不急于售賣鮮姜,多數選擇將鮮姜放到姜窖儲藏起來,然后期待價格回升再賣。

  “俺家更是倒霉,鮮姜陳姜全砸手里了。”在靠近劉永勤家姜田不遠的地方,是村民劉國偉的姜窖,他一邊從地窖里搬運著陳姜一邊發著牢騷。“這兩季大姜,讓俺至少賠了上萬元,真把我們‘姜’住了。唉……”談起暴跌的姜價,劉國偉更是一肚子苦水。他種植了3畝大姜,去年鮮姜批發價在兩元每斤時,他認為姜價還能漲就沒舍得賣,致使他去年收獲兩萬余斤陳姜全部壓在了手里。眼看著新姜收獲沒地放,他也只好“忍痛割愛”將陳姜全部取出,以每斤不到六毛的低價銷售。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像劉國偉這樣遭“暗算”的姜農還有不少,為了能保住今年新姜,盡管賠錢,但還是紛紛將這些陳姜低價出手。

  ■探訪B

  市 場 姜 販冷清

  姜販子成了“大爺”

  今年姜價暴跌,苦了姜農外,對于一些從事囤積大姜的批發商來說,也是叫苦不迭。記者采訪了解到,很多批發商為此不敢囤積大姜,轉而采取隨收隨賣的經銷方式。

  因為周圍多個村莊都長年種姜,所以一條將北臺村一分為二的南北馬路便自發形成了一個大姜交易市場。昨天,記者在市場周圍轉了一圈看到,盡管家家戶戶門口都堆放著不少姜,但長達一公里的道路上,只有兩名姜販正在收姜。“去年他們出價高,而且都求著我們賣姜,現在反過來了,他們挑三揀四,都成大爺了。”一名正在和姜販討價還價的姜農調侃道。

  “不是我們挑剔,我們也跟著市場走,這也是沒有辦法啊。”來自濰坊的姜販王先生說,他販賣大姜已經10多個年頭了,今年各地姜都獲得豐收,而且種植面積也比去年增加了不少,總體上來看貨源充足,所以一些外地姜販不用再舍近求遠地來這里收姜。他之所以跑來平度,是因為這里有一些老客戶,為了保持合作關系,他才舍近求遠。

  教訓

  去年囤的姜賠了20萬

  下午,記者來到平度李園街道一個大姜交易市場,記者遇到了批發商梁先生,他正在將去年囤積的陳姜向外裝箱發貨。

  “這次賠大了,現在要是不賣損失更大。”梁先生說,他賣姜生意也有10多年了,去年看到鮮姜價格一路攀升,他就按每斤近兩元的價格收購,囤積了幾十萬斤鮮姜放在冷庫。結果短短幾個月時間里,竟然跌到了每斤不到六毛。看到囤積的姜已經開始出現腐爛跡象,他只好忍痛賠錢銷售。梁先生粗略算了一下,算上人工、冷庫等各種費用,這一次“教訓”讓他賠了整整20余萬元。

  而他的多名同行也和他遭遇了同樣境況,有些囤姜大戶背負上了巨額債務導致資金鏈出現嚴重問題,生意都不能正常運轉。“這一次教訓太大了,很多同行都改行了。”梁先生說,他現在還有10多萬斤陳姜沒有出手,等這些貨物全部出手后,他也改行做其他生意。

  對策

  不敢冒險隨收隨賣

  在這個交易市場,另一名從事20多年大姜生意的批發商正在收姜。“陳姜收七毛一斤,往外批發七毛五一斤,鮮姜三毛五,出手四毛五,平均一斤只賺五分到一毛錢。”這名批發商告訴記者,加上卸秤等原因,一車5000多斤姜,也就掙300元錢,而去年一車姜基本能有上千元的純收入。

  “價格低,上漲空間也很大,但考慮到風險,我們還是采取隨收隨賣的辦法。”這名批發商說,大姜、土豆等一些農產品,受市場規律的影響,本來價格漲跌是一件平常事,可像今年大姜價格如此之低,讓他這名行里的“老人”都預想不到。雖然今年新姜大豐收,但一些繼續從事大姜生意的批發商,不敢再盲目囤貨,紛紛采取先聯系訂單后開始收姜的辦法規避風險。

  今年大姜價格已經到了最低谷,相對去年10多元的市場零售價,現在市民吃姜不用再“愁眉苦臉”,而姜農卻遭遇困境。姜價大起大落反映的是市場供求的力量,但姜農信息閉塞又如何能賺得穩?姜價暴跌背后的原因是啥?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呢?

  五“榔頭”砸低了姜價

  ■原因A

  農戶盲目擴種

  據平度市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大姜種植面積為6萬余畝,去年為5萬畝,前年則僅有4萬畝,3年間種植面積增幅明顯。去年大姜價格高,刺激了農民的種姜積極性,農民也開始在漲價預期下盲目擴大種植面積。以調查數據來看,全國的大姜種植面積比去年也擴大了不少。

  “再加上去年產的大姜今年還沒消化完。往年這個時候,上年的大姜基本上就賣得差不多了,但現在剩下不少。去年價格高,農戶不愿賣,想等著價格再漲漲,現在全都壓在手里。大姜價格最終還是看供求。”這名工作人員說,由于錯誤地預期大姜價格會進一步上漲,許多農戶和經銷商把去年的姜儲存起來,以平度為例,去年的姜目前還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姜窖中。這導致今年收獲的鮮姜無處儲藏,只能集中流向市場,也促使姜價暴跌。

  ■原因B

  種植缺乏規模化

  “我認為造成姜價漲跌的根本原因是供求信息不對稱,盲目擴大或減少種植造成資源浪費。”平度仁禾大姜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一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通過他這幾年大姜銷售經驗來看,目前國內農產品市場,大多數都是采用一家一戶的農業種植結構,大面積種植的單位和公司則很少,種種情況最終導致價高種得多、價低種得少,由此形成了農產品市場上基本以幾年一個起伏的暴漲暴跌怪圈。

  “農民缺乏的既包括對當年種植面積預期的信息,也有各地銷售價格的信息,使種植帶有盲目性,在行情好的時候賺到錢,第二年蜂擁而上,種植面積急劇擴大,但實際上往往次年卻會面臨大幅降價的風險。”這名銷售人員表示,而采用合理的訂單種植,就會有效避免“慘劇”的發生。

  ■原因C

  出口“消化”不給力

  姜價暴跌是不是和出口有關系?記者從平度市商務局查到了平度去年和今年相關出口大姜數據,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到9月份,平度某企業出口大姜42萬美元,今年1到9月份,大姜出口46萬美元,上漲幅度為9.5%。對于這份數據,平度市誠碩大姜合作社一名負責人認為,姜的種植面積增大,出口量增量幅度又不大,沒對姜價暴跌起到緩解的作用。

  “姜在泰國農產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今年洪澇災害對泰國的姜產量造成一定損失,使其市場上姜價比我們高出很多。如果咱們能知道這個消息將大姜銷售到泰國,對于大姜市場肯定能帶來益處。”一名農業專家說,供需信息的不暢通,加上流通環節宣傳不到位,也是致使姜價下跌的原因。在他看來,不論是內銷還是出口,只要確切掌握供求信息,銷路和價格也不是問題。

  ■原因D

  姜窖滲水致拋售

  北臺村的一名姜農告訴記者,他們村家家戶戶都有兩到三口姜窖,村里共有姜窖三四百個。今年受陰雨天氣的影響,村里上百個姜窖口和通道遭受雨水浸泡,讓姜窖保溫效果不好,無法正常使用。于是村民們只好集中售賣,也導致了姜價下降的局面產生。

  “八九月份這段時間各地還下起連陰雨,而且雨量較大,導致地下水滲上來,令姜窖里沒法存姜,只好趕緊賣。”平度市農業局蔬菜辦工作人員說,平度、高密和諸城都是種姜大市,高密、諸城兩地每年種姜面積在20余萬畝,今年這場大雨對這兩地姜窖損壞更為嚴重,促使去年陳姜和今年鮮姜的集中上市,引起了今年大姜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

  ■原因E

  游資惡意炒作

  另外,也有專家認為,在一些有“資歷”的公司當中,他們憑借雄厚的資金支持,低價大量買進然后囤積,造成姜價在短期內暴漲,然后他們再迅速出貨,以此來達到賺取暴利的目的。而在他們撤資后,姜的價格最終回落。

  ■新聞鏈接

  農產品價格“過山車”

  昨天,記者上網搜索發現,上演價格暴跌行情的不僅是大姜,去年一度成為價格暴漲“明星”的大蒜也一路暴跌。而在內蒙古,土豆從去年同期的每噸1000元降至每噸350元,土豆淀粉也由今年上半年的每噸13000元跌至每噸6500元。今年5月份,江蘇省的白菜蘿卜蒜薹滯銷在田;7月份,海南省大批香蕉無人問津;9月份,廣西等地的香蕉、紅提葡萄、荔枝等遭遇銷售難……

  【力破“姜局”】

  當地多部門尋買家

  昨天上午,記者在平度最大的大姜交易市場仁禾集團產業園看到,公司的工人正在忙碌地發貨。“這批貨10萬噸,往美國走。今年出口形勢和去年相比沒有多大差別,但因為貨值低,客戶的接受能力大了,我們正在積極聯系國外客戶,加班加點向外發貨。”一名業務人員介紹,當初公司選擇在這里建設交易市場,就是考慮到了平度這得天獨厚的種植環境,考慮到今后能有足夠貨源,盡管現在姜價暴跌,但他們還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當地種植戶解決大姜難賣的問題。

  “今年以來,針對大姜價格持續下滑,作為大姜生產的大鎮之一,我們已經開始想辦法幫助農戶銷售。”平度市仁兆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姜作為耐儲存的農產品之一,在他們這里有著較為成熟的儲存經驗。針對目前現狀,他們開始積極為各家各戶指導建設窖井,只要儲存方法得當,大姜可存放兩到三年不變質。另外,他們積極與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聯系,通過這些企業,做好大姜的再加工與出口工作,目前,已有40余家企業涉足大姜的再加工出口業務。記者了解到,平度市農業部門以及當地多個種姜大鎮也開始為解決大姜銷售難題多方面想辦法。

  【專家建議】

  打造屬于農民的合作社

  平度一名合作社負責人透露,盡管在一些大姜主產區設立了不少農產品合作社,但這些農村合作社也是以個人利益為主進行經營的,在農產品價格產生忽高忽低情況時,他們不可能以高于市場很高的價格進行回收,最終合作社本身沒有風險,承受虧本之痛的只有農民。“當前最主要要探索建立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的行政管理體制,推進農村生產合作社的建設形成規模種植,在銷路和價格上尋求保障權。”這名負責人說。

  農業專家表示,當前不管哪種農產品合作社,大都往往由一些龍頭企業牽頭,在經營過程中這些合作社以盈利為目的,扒農民的皮,最終利潤都讓合作社賺去了,但農民很難真正增收。而且,單純從大姜市場來看,現在農產品合作社規模太小,單純經營大姜合作社還沒有完全形成規模,很難形成良性的平臺,對市場信息和趨勢的把握不夠。要改變這個農產品價格漲跌的“怪圈”,作為有關部門應該牽頭打造真正屬于農民的合作社,讓利于農。比如,建立以龍頭企業+村級組織+農戶、合作社+農戶、現代農場+農戶、產業+農戶等模式,促進了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進程。

  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

  一些行業人士還認為,當前一些行業協會和農戶專業合作社職能還只是集中在技術指導方面,在市場評估調查以及銷售談判方面的職能還嚴重不完善,這部分功能亟待發揮。對農戶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加以全方位指導,避免容易被價格左右的單兵作戰。目前平度部分農產品主產區的種植結構相對單一,在市場行情波動劇烈的情況下,受行情沖擊較大,建議有關部門逐步引導農戶調整和改善種植結構,增強市場適應能力。

  整合抱團實現訂單種植

  有專家表示,建立正常的農產品產銷秩序,是促進農產品市場向健康方向發展的必經之路,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組織行業指導,同時建立起暢通及時的信息交流機制,讓農戶真正做到“種得明白,賣得放心”。“以平度仁兆鎮為例,鎮上有上百家農產品加工小企業,如果這些企業能夠整合優勢抱團發展,然后與農戶實行訂單制種植,這對企業和農戶都有好處。”另外,有關專家還認為,還應加大對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和拓寬力度,在農產品深加工上下功夫,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以此拓寬銷售市場。(記者 牟成梓)

-

相關鏈接

上一篇:2011中國最佳休閑城市評選揭曉 青島位列榜首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瑞金市| 磐安县| 靖西县| 张家口市| 北流市| 望江县| 克什克腾旗| 乌鲁木齐县| 昌图县| 和林格尔县| 安平县| 明星| 腾冲县| 绵竹市| 德兴市| 克山县| 新源县| 和平县| 镇江市| 宁陕县| 东平县| 通榆县| 温宿县| 宁晋县| 陆丰市| 新沂市| 黄龙县| 星子县| 南郑县| 杭州市| 平舆县| 大厂| 乌鲁木齐市| 鹤山市| 廊坊市| 古丈县| 庆城县| 余江县| 红安县|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