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讓農民的利益得到維護? 當A村的矛盾如同一棵竹筍被層層剝開后,郭佩祥的社會調查報告也開始著手進行了。在報告的寫作過程中,郭佩祥基于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理性分析也充實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后直至煤礦建設,“村莊有地沒錢,卻保持了平穩自然的發展”;煤礦在A村征地并下發補償款后,“A村沒地有錢開始混亂”。郭佩祥試圖探討,作為一個資源型農村,A村該如何走出困境,建立資源開發和資源型農 事實上,郭佩祥也看到,山西長治的資源型農村并非都如同A村陷入困境之中。 郭佩祥還調查過長治市沁源縣李元鎮某村,這個村莊的經驗給了他啟示:“在得到煤礦征地補償款之后,村集體將補償款的一部分用來建學校、辦企業,再將剩下的一部分錢以入股的方式返給煤礦,每年得到的土地紅利達數百萬元。煤礦和村子在就業、教育和黨建等方面深入合作,讓村民有房住,有錢花,有車開,這個村子也成為發展村、富裕村、明星村。” “教科書里說,經濟基礎是農村發展的關鍵。在我看來,村治精英是影響農村興衰的關鍵。”郭佩祥大膽提出他的想法,“A村有很好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但凡是遇到品德差、私心重、能力低的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權力掠奪公共資源、操縱選舉、倒賣土地等,村莊就會出現混亂和矛盾。反之,遇到能力強、視野寬、作風硬的村干部就能讓村莊保持穩定和發展。李元鎮的那個明星村就是個例子,他們的村干部私心不重,而且有遠見。” 然而,村治精英的選拔依賴于有效的民主選舉。郭佩祥認為,“民主制度決定村莊命運,要維護農民利益,實現村莊發展就必須使民主制度運轉起來。” 前不久,郭佩祥的社會調查報告《農民的利益是如何被損害的——資源開發中的利益博弈與利益失衡》獲得了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的特等獎。 此次“挑戰杯”人文社科類作品評審組副組長奚廣慶看完這篇調查報告后感慨道:“一個大學生能如此深入基層,去發現和呈現真實的農村現實情況,很讓人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