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通過開展“兩個擴大”——擴大社區服務覆蓋面、擴大社區居民參與率,積極構建“多元參與”社區管理新機制的探索開始在李滄區試點上馬。 ????在此次探索中,李滄區民政部門試圖找到破解當前社區建設難題的“鑰匙”:一方面,利用“兩改”新增的綜合服務中心“筑巢引鳳”,引入專業、成熟的社會組織,為居民提供專業化服務,同時為一些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找到出口;另一方面,搭建一種新平臺,把社會組織“導入”社區日常工作,實現民間力量與社區工作的“接入”,解決居委會工作人員分身乏術的問題 居委會勢單力薄困境凸顯在居委會,能成為對大小事情了如指掌的“活字典”,曾是一個評價好孬的關鍵。 ????當前,此類“活字典”仍然舉足輕重。但不能忽視的是,在社會管理重心向基層社區下移的背景下,“活字典”勢單力薄的現象開始凸顯。 ????在李滄區民政局試點推行的 “兩個擴大”中,“擴大社區服務覆蓋面”主要包括社區便民利民綜合服務、社區為老服務、小學生放學社區托管服務等;“擴大社區居民參與率”要在開展樓院自治活動、創新社區網絡互動新形式、探索社區參與新載體等方面進行新探索。 ????“如此多的項目,僅靠四五人的居委會難以實現。”部分居委會主任表示,社區服務“供應”好了,居民的參與率就會相應提高。但是,社區目前還處在居民多元訴求與社區服務不到位的困境中。 ????他們分析,這一困境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居民多元服務需求與單一制市場服務不相適應。目前,公共服務是居民生活制度保障,但與社區似乎聯系不大,有聯系也主要負責提供信息;公益性服務處于起步期,社區雖有志愿者,但多為“掛名”且不定期;因服務量小,各類市場服務延伸到社區但存在不到位的現象。二是專業化服務需求與粗放式公益服務不相適應。目前,社區里的公益服務,如對困難居民救助等,大都由居委會組織。這些活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完全滿足居民的專業服務需求。三是動態化的社會救助需求與分散、慢節奏的公共服務體制不相適應,居民“被服務”的現象屢有發生。 ????近幾年,“兩改”為留出公共空間提供了契機。為此,李滄區規定:凡是新建社區的綜合服務中心面積要在1500-2000平方米以上。目前,這里已涌現出阜康、河東、侯家莊、大棗園、翠湖、李家上流等多個數千平方米的區街綜合服務中心,121個社區的辦公用房也實現了“撐桿跳”,全部達到300平方米以上。 ????“空間變大后,有效利用的問題隨之而來。”李滄區民政局局長房艷介紹,“在廣泛調研后,我們以居民切身需求為導向,決定在居委會與社會組織之間形成一個‘第三方’,探索一種‘政府搭建平臺、社會組織創造價值、市民共享服務’的模式,通過放大社會組織的服務力量,逐步改變居委會‘事必躬親’的現象。” ????“第三方”化解社區管理“結”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此類聲音:“‘準行政組織’的長期身份已使居委會成為街道的一條‘腿’,檢查、考核、評比等工作就此被‘砍掉’并不現實。”顯然,單純通過給居委會“動手術”來實現“兩個擴大”,收效甚微。 ????其實,社區自治就像是一條“魚”,一直被冀望通過引入社區組織這一 “活水”將其激活。但是,什么社會組織、又怎么引入社區卻是一個待解的“結兒”。 ????李滄區以區街綜合服務中心為載體,再借“第三方”之力,放大社會組織在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服務優勢,做活這一“魚水關系”。據了解,李滄區的區街綜合服務中心定性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有獨立法人,屬社會組織范疇,且不依附于居委會的體系。而且,這里作為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一個“出口”,將整合起全區相關部門的政策資源。 ????目前,面積達5200平方米的阜康綜合服務中心已成功引入便民服務呼叫中心、殘疾人居家托養服務中心、新市民陽光社區、億城通公眾信息傳媒便民服務機構、巴洛克幼兒教育、動感陣地健身中心等專業化社會組織。 ????具體負責該項目的李軍介紹,這里將建立“便民服務呼叫中心”,轄區居民只要撥打一個固定號碼即可申請相關服務;“市民需求匯集分流中心”像是中轉站,將呼叫中心的信息分配到職能部門、社會組織或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等進行處理、解決;公眾信息傳媒便民服務機構將為居民提供政務查詢、自助旅行、飛機票、火車票等“家門口”服務;巴洛克幼兒教育將提供聲樂、舞蹈等免費服務;“便民作坊”集合家電維修、配鑰匙、修鞋、縫紉等業戶,提供低價服務;長照中心根據養老評估的結果進行功能設置,計劃引進社會組織合作進行午餐配餐服務等。 ????李軍認為,“在某些社區服務領域,居委會隊伍存在著‘專業軟肋’。各社會組織內部的專業人才隊伍,將強化專業服務的力量。同時,綜合服務中心將發揮‘母雞’效應,成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培育‘有苗頭’的社會組織,或根據居民需求有針對性地培育社會組織。” ???實踐中完善社區服務體系 ????當然,這場探索剛剛拉開大幕,還需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目前,李滄區針對黨員、老人、青少年、殘疾人、困難家庭等5類人群,啟動入戶“一對一”市民需求調查,并計劃每年做500戶問卷調查,排出居民最需要的服務,作為綜合服務中心功能設置、調整的依據。考慮其“生命力”,李滄區將每年撥出水、電、供暖等基本費用,撥出專款用于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同時,專門制定出臺了扶持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相關政策,保障其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李滄區“兩條腿”走路,在新建社區試運行綜合服務中心的同時,又以“兩個擴大”為目標在百通、秀峰、馨苑等成熟社區,通過建立社區協調理事會充實居委會的力量,“密織”便民服務網絡。 ????在居民來自20個不同省、市、自治區,并且聚集著5個少數民族的馨苑社區,朝鮮族老人郭貴任告訴記者:“社區是老年人白天主要的生活陣地。”“當家人”閆洪倫同時又是社區微博、社區QQ群等的“管家”,他通過這條紐帶甚至將許多青年人和在職人員“集合”到社區建設中,并通過社區協調理事會緩解了許多社區“矛盾”。 ????據了解,馨苑小區在建設時并沒有預留停車場,居委會聽到“停車難”的呼聲并沒有坐等靠,而是發揮居民群策群力的作用,見縫插針地整理出476個車位,但還存在著“僧多粥少”的問題,又依靠居民出謀劃策,目前,聘請十余位“導車員”每天在社區里調流1000多輛居民用車有序地進進出出。 ????此外,環灣社區建立了“殘疾人工作站”,承擔全街道36位一、二級殘疾人購物、洗衣等日常便民服務任務,除了政府購買服務崗位外,他們還利用社區成員單位的資源為殘疾人提供服務;在樓山后社區,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日成為社區為居民服務的“服務日”等。 ????下一步,整合區域內80%以上從事縫紉、保潔等家庭服務網點納入社區服務體系,籌建養老互助點,引入專業機構或組織開辦“社區食堂”,開辦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將是街道、社區完善服務功能的主攻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