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46個兩改項目全部開工 數量刷新歷史記錄 ????昨日記者從青島市城鄉建設委獲悉,今年我市城中村和舊城區改造(即“兩改”)目標全面完成,全市共啟動46個“兩改”項目,目前已全部開工。今年改造項目數刷新歷史紀錄,是前4年總數的60%、2010年的2.3倍。 ????今年“兩改”數量破紀錄 ????按照市政府確定的工作目標,今年我市計劃新開工“兩改”項目46個,其中城中村改造項目40個、 ????今年面臨著國家新房屋征收政策、新金融政策、新土地政策、新調控政策,“兩改”項目出現拆遷難、融資難、土地手續辦理難、資金回收難等突出問題,企業參與積極性下降,項目推進難度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市城鄉建設委、各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迎難而上,合力推進,克服了種種困難和障礙,圓滿完成了既定目標,推動全市“兩改”有了突破性進展。 ????5年4萬戶居民住新房 ????“兩改”實施5年來,全市已開工改造項目123個、拆遷居民8.8萬戶,拆遷建筑面積884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2348萬平方米,累計回遷44片、4萬戶。通過“兩改”,已回遷城中村居民戶均住房建筑面積由55平方米提高到160平方米,舊城區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14平方米提高到31平方米,直接解決了5400戶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家庭住房困難,配建保障性住房56.9萬平方米、1萬余套,為解決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兩改”對于我市建立多層次住房供應保障體系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兩改”已經成為促進城市發展的新動力。“兩改”項目可向市場提供商品住房15萬多套,對于緩解供需矛盾、穩定住房價格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帶動了上下游50多個關聯產業的發展。通過“兩改”盤活存量土地2226萬平方米,為城市發展騰挪出新的空間,加快了市南西部區域、市北中央商務區、四方新都心、李滄中央居住區、嶗山中韓商務居住區、黃島生態智慧城、城陽空港商務區等一大批新的現代化區域中心的形成。“兩改”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對于縮短南北差距、實現區域平衡、促進城鄉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兩條地鐵線環繞回遷房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地處李滄區黑龍江南路的南莊社區改造現場。“目前基坑開挖已結束,開始地下車庫部分的施工,部分區域進入了負一層施工。”南莊項目部生產經理王慶力介紹,南莊片區共4個樓座,地塊較小,安置房共28層。緊鄰的河南社區地塊較大,共13個樓座,已進入樁基施工階段,安置房共33層。兩個回遷項目將為2700余戶提供回遷房,除了這兩個項目外,整個地塊上還有一塊兒建設保障房,共715套房源,目前也在做基礎施工。“這三個項目都在原河南、南莊社區的地塊上,整體預計2013年竣工交付。”王慶力介紹。 ????記者注意到,該地塊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地鐵2號線、3號線緊鄰該地塊,三個地鐵站點環繞,未來建好回遷入住后,居民們就能感受到地鐵帶來的便捷。李村商圈也近在咫尺,生活非常便利。 ????李滄區兩改辦主任陳殿仁告訴記者,李滄區今年列入市重點“兩改”項目共有10個,涉及居民房屋征收6000余戶,目前已全部開工,進展最快的坊子街項目主體已基本完工。“我們在推進 ‘兩改’項目時,選擇重信譽、有實力的國內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成片改造、規模開發。目前,萬科、萬達、綠城、中海、嘉凱城等全國頂尖企業已入駐李滄,規劃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的項目達到10余個。”陳殿仁說,對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原則、改造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做進一步的規范,將城中村改造工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下,使各項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明確規定了安置區停車位設置不低于0.8個/戶,臥室、客廳開間應達到3米以上,廚房、衛生間的開間應達到1.9米以上等,確保安置房品質不低于商品房建設標準。 ????每戶將分到兩三套房 ????記者又來到城陽區惜福鎮松樹莊社區改造現場,幾十棟多層住宅已拔地而起。項目主體已完工,進入了內部粉刷階段。不光住宅建得差不多了,小區配套的幼兒園、衛生院、社區活動中心也已建好了,馬上要刮膩子。松樹莊社區書記張澤強笑著說,去年9月開始拆遷,在村民們的支持下,拆遷進展很快,項目今年3月底開工建設,進展非常順利,預計明年“五一”期間就可交房。全村共396戶,1200余人,按照規定,4間平房可換150平方米的新房,6間平房可換230平方米的新房。“新房房源以八九十平方米為主,基本上每戶都將分到兩三套房,有的還更多。”張澤強說。 ????今年80歲的老人張世田分了4套新房,樂得合不攏嘴。“我原來的平房差不多170平方米,這次分了4套新房,兩套80多平方米的,兩套將近70平方米的。我就一個兒子,根本住不了這么多,回遷后我打算把多余的租出去。”張世田說。不僅如此,根據村里福利政策,老人每月可拿到500多元的勞保和120元的補助,生活也不愁了。 ????張澤強說,目前社區有8個外資企業,20多家內資企業,還有5家集體企業,有電子、服裝、皮劃艇生產企業,村里人大多到這些企業上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記者 孫靜芳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