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捆捆的竹枝毛料從浙江運來,拉、摔、揉、綁……短短的幾分鐘,經過膠南泊里西紅石村村民的巧手,看似雜亂的枝條“變”出了一把把整齊、漂亮的掃帚,最后送到環衛工人的手中,為城市環境的整潔出力。近日,記者走進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掃帚村”,記錄了一把掃帚的“出生記”。 ■現場·早晨7時 浙江運來竹枝毛料 “大家都出來搬貨啦!”3月16日早晨7時,四輛滿載竹枝毛料的大貨車緩緩駛入膠南泊里鎮西紅石村的操場,村委的大喇叭招呼村民們前去卸車。村民陳立波和媳婦徐美芳騎著三輪車來到操場上,和其他陸續趕來的村民將大捆毛料從車上卸下來。“一車裝600捆,四車一共是2400捆,沒問題,數都對。”陳立波點完數和貨車司機說。 “現在,這些竹枝毛料都是從浙江的老板那直接發過來的,我們打了20多年交道,都是老交情了,貨到付款,數目清點完以后,我們就將錢匯過去。”陳立波告訴記者,以前,大家單家單戶進毛料都是先從浙江批發到日照,然后再從日照購入毛料,價格也壓不下來。現在村里有專門的人負責進料,每捆毛料比以前能省5塊錢,一車600捆總共能省下3000塊錢。 ■現場·上午9時 成捆竹枝堆成小山 走進村里,家家戶戶都能看見成捆竹枝堆成的 “小山”及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在陳立波的家中,上百捆的竹枝毛料被一層層地摞起來,占據了院內的大半面積,各種切割好的竹枝和竹梢也鋪了一地,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 “家里一年到頭就是這樣,竹枝毛料都是秋天和現在這個時候斷斷續續地有貨,家里必須要多存上一點,要不然等忙起來的時候沒了料,那就耽誤掙錢了。”陳立波說。 “村里家家戶戶最重視的就是防火,堆在那兒的都是錢啊,萬一出事就全完了。”陳立波告訴記者,他們用防火篷布蓋在毛料垛上,逢年過節,村民們都在大街上放鞭,絕不敢在家門口的胡同里放。 ■現場·上午11時 鋪完掃帚胚還得稱 記者看到,扎著紅頭巾、戴著白手套的徐美芳在院里將大的竹枝揀出來,把上面的小枝劈下來,挑出來的竹枝再捆起來鋪掃帚胚。奇怪的是,徐美芳將做好的掃帚胚稱了稱,不時地添上去或拿下來。 “掃帚大小不一樣、重量不一樣,價格當然也不一樣。例如質量最好、個頭最大的掃帚重達4.5斤,很多農村用它來打糧食,掃帚苗子頭長80至85厘米,后面把長1米到1.05米,這樣的大掃帚對外批發就賣16元一把;像環衛工人用的掃帚就要稍小一些,做得比較輕巧,只有3斤重,這樣他們用起來比較省力,這樣的掃帚批發賣12元。”徐美芳說,他們是按照客戶訂單的要求來做,所以要稱稱掃帚胚的重量,重的掃帚用料足,價格自然而然就高。 ■現場·下午2時 幾分鐘就扎出一把 陳立波把只有幾平方米的廚房當做“加工車間”,他坐在10余厘米高的板凳上,雙腿略向上彎曲,雙腳蹬在自制的專業工具上,用雙手使勁拉、摔、揉、綁……井然有序地幾個動作干脆利落,看似雜亂的竹毛條很快就成了一把掃帚,這一過程僅需短短的幾分鐘。 “扎掃帚看似簡單,但其中很講究技巧和經驗,不能扎得太松,否則打掃的時候會散開。所以扎掃帚的人多為男人,畢竟是辛苦活,要有力氣才行。”44歲的陳立波說,扎掃帚用的鐵絲也很有講究,粗的扎不緊,細的容易斷,一般都用20號鐵絲,直徑約在1毫米。每把掃帚共需要扎八九道鐵絲,這樣才能保證結實耐用。整整一下午,陳立波夫婦一刻不得閑,時不時還有客戶打電話催貨。“快了,過兩天你就過來拉吧。”陳立波嘴上應承著,手里的活也沒耽誤。 ■現場·下午5時 不出家門有人來買 天色漸晚,陳立波將扎好的掃帚,10把為一捆綁起來,然后分門別類地存放在不同的房間,家里除了睡覺的屋內沒放掃帚外,其它幾間屋全部塞滿了扎好的掃帚。“再過兩天,這些掃帚就會出現在諸城的馬路上了。”陳立波笑著說。 “前天,諸城環衛公司的老客戶讓我趕制600把掃帚,我自己肯定忙活不過來,又分給其它戶一些,大家一塊攆著干。”陳立波說,現在扎掃帚比以前強多了,記得十幾年前,他扎了掃帚還得騎著自行車帶到泊里大集上賣,一把大掃帚只賣1塊錢,當時銷量不行,扎得也少,一個月也就扎100多把,現在一天就得扎這個數,不出家門就有人來買。“我們的客戶遍及周邊縣市,甚至還有日照、諸城、五蓮、高密的客戶,最遠的都賣到江蘇。”陳立波說,現在城里雖然用上了掃馬路的汽車,但小的角落還得用人工清掃。聽浙江那邊批發毛料的老板說,現在毛料還大批出口日本,他們也用竹枝做掃帚,說明掃帚還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