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鎮雄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趙澤忠告訴記者:比如說我們明確責任,把我們的教師甚至把家長,地方的黨政干部,盡可能組織起來請他們參與管理和監督。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不僅要保質,還要保量,保質是前提,保量是根本。也就是保證每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帳目要公開公示,建立建全財務、監管制度,應當成為學生營養午餐的基本制度和政府部門監管的重要依據。記者在云南最早開展學生營養午餐的祿勸縣湯郎箐 云南祿勸縣湯郎箐小學校長趙金富說:我們學校有70多人,那么在就餐的像中餐就有120人全在這兒吃,一個星期大約要有200公斤大米,在我們市場價要5元一公斤才能買到,像蔬菜類,一星期大約也要在1000斤左右,買了以后我們這樣算,學生的補助我們買了以后平均餐價算出來,像我們的飯,以湯為例,每周八餐,這個月它一共吃了32餐,平均餐價是二元0.7分,它這個月就做了6元。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學生營養午餐政策執行中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還有待政府相關部門研究細化。 云南祿勸縣教育局營養辦副主任朱熙東說:那么這一個,按照國頒發54號文件的要求,縣城的學生不得享受,我們有4所學校就有這一個10216名學生沒有享受,但是這10216名學生90%以上的來自農村。 云南祿勸縣副縣長刀福東告訴記者:他是農村的學生,但他到城里面讀書,但是他不能夠(享受免費)營養餐,而且城市里面也會有一些貧困的學生,他們家庭條件非常困難,他們的營養方面也是需要這方面的一些補助。 記者:有人提出來能不能按照人頭,農村學生不論走到哪兒,就跟著人走? 刀福東:就是說從政策上的執行來說這個是可以實現的,也是比較方便的,但是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而且如果在一個學校里邊,有的學生能夠享受,有的學生不能夠享受,可能在看上去這好像也有點問題。 鄧飛是民間營養午餐的發起人。2011年3月鄧飛 等500多位記者、多家主流媒體,聯合中國?;鶗l起了一項名為“免費午餐”的公募計劃,倡議每天捐贈3元為貧困學童提供免費午餐。自2011年4月2日正式啟動以來,免費午餐計劃到賬善款已經超過兩千萬,已撥款學校超過百所。對于營養餐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鄧飛的團隊經過了多次調研。 免費午餐發起人 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鄧飛告訴記者:我們一直反對牛奶和面包(模式)的,因為它在里面運輸保管,這個里面很多環節是不可控的,比如說我們的牛奶,我們要在夏天送到學校去,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可能需要幾個小時,在那個悶熱的車廂里面,我不能保障它不出問題,我們不需要冒這個風險,我們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因為孩子不是實驗品。 為了保證食品的安全,鄧飛倡導直接幫助當地學校建立食堂,在當地采購新鮮蔬菜進行加工,給孩子們提供熱騰騰的午餐,從源頭上阻擋問題食品進入學校。 目前免費午餐計劃到賬善款已經超過兩千萬,在免費午餐的官方微博上,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受捐助學校的賬目信息公開,鄧飛認為,有效地監督才能確保資金真正落實到孩子們的身上。 在免費午餐這個體系里面,它會要接受至少午餐監督,我們要求每個學校開設微博,自己在自己微博上面每天它的賬目,如果說它沒有網絡它可以發信息給我們,我們也要去發微博,讓全社會能夠看見吃的什么東西,花多少錢,第二我們能夠動員志愿者對學生和老師們進行抽查,對學校進行監督/最主要的是我們依賴是當地的村民代表,和當地的這些老黨員老干部,他們對學校這么一個日常的監督。 國家此次推行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個學生每天享有3元的營養餐補助。而貧困住宿生還可同時享受國家幾年前開始推行的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補助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特困及寄宿生補助。如何讓這些資金真正地用到孩子們的身上依然任重而道遠。 它就是一個說到底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食品的安全問題,一個是我們資金安全問題,它就兩個問題,如果說我們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模型,能夠直接到學校,讓學校來執行當地的山村社會和學校能夠實現對接,也能夠幫助學校,然后學校公開賬目接受社會的廣泛的監督,這些制度設計完成以后,我覺得國家的160個項目就能夠運行的很好。 半小時觀察: 如何保證營養餐的“營養” 國家財政撥款160億元,平均到貧困地區的每個孩子頭上3塊錢,錢數雖然不多,但它卻能讓千百萬孩子們不再餓著肚子上課,讓他們瘦小的身體能夠得到基本的營養供應。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對青海、云南、廣西、寧夏等西部4省區的一項抽樣調查,農村學生生長遲緩率近12%,低體重率達9%,身高和體重均明顯低于同年齡段兒童的正常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就像教育部負責人曾表示的,這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而是必須要干的事;而且是只能干好,不能干壞的事。正是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決定了學生營養餐絕不是一個走過場的形象工程。如果承保、招投標等等過程充滿了隨意性,如果3塊錢的營養餐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商機,失去了監管的民心工程也有可能變成了唐僧肉。因為,善良的愿望更需要公平透明的制度保障才能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