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迅達康獸藥有限公司營銷總監于阿芳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獸藥市場假藥很多,根源還是追求短期、個體利益,更有甚者為了規避國家政策和稅收,有的獸藥廠連正規手續都沒有辦理,“假獸藥對社會危害主要體現在殘留和耐藥性兩方面,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傷害極大。” 今年2月的一天,農歷春節剛過,喜慶的氣氛還未散去,揚州江都養殖戶老張早晨起來去看自己養的鵝,卻震驚地發現,一夜之間,5000只鵝全死了,一只都沒有剩下。 這讓老張兩口子欲哭無淚,他們立即想到了前一天給鵝喂的藥。老張試圖去要求藥店和獸藥廠賠償損失,但法律取證的種種困難,遠遠超出了一個老農的能力范圍。 老張養鵝,是假獸藥帶來損失的一個極端個案。但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也許是幸運的——如果這些鵝沒死,它們身上殘留的假藥,下一步就流向市場、登上餐桌,進而進入人的身體。 據《人民日報》2008年12月報道,僅僅在2008年,中國獸藥市場年銷售額便已超過2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2萬人,涉及1454家獸藥企業,生產近2000個品種的獸藥。而這些獸藥,也用于家禽、牲畜從出生到屠宰場的各個環節。 這也意味著,在禽肉產品中,獸藥才是食品安全的真正源頭。而公眾熟知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等)僅僅是這上千種獸藥中的一種,瘦肉精之外,每天都會有各種獸藥被使用。 盡管無法精確統計目前市場假獸藥的總規模,但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歷時兩個多月的調查,以及與獸藥行業專業人士在多地區走訪養殖場、零售店所見,目前國內假獸藥銷售渠道分布之廣泛細密,使用之普遍,監管之困難,現狀皆令人擔憂。 假獸藥進入禽畜身體,又會有什么樣的危害和殘留?走上餐桌的這些禽畜,進入人體后又會有什么影響? 銷售亂象:戲劇性的一幕 鹽城郊區的大南莊是遠近聞名的孵化基地,每年春天,上百萬只鴨苗鵝苗從這里上車,流向全國各地的養殖場。由于養殖規模巨大,這里也成為獸藥比較集中的地方,小鴨小鵝用藥尤其多見。 2012年3月初,本報記者與“禽流感舉報第一人”喬松舉一起來到這里。喬松舉本是江蘇高郵的養殖戶,多年來使用獸藥、研究獸藥,積累了很多經驗,也多次與問題藥廠打官司勝訴,因在獸藥打假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曾經協助國家農業部,在全國多個地區參與獸藥打假。 在大南莊村中間的街道上有多家獸藥店。本報記者與喬松舉先后進入其中三家店面,并有針對性地買了總共十幾種藥,在付錢之后,所有的藥品,藥店均不開具任何發票或者收據。 “我們不好開的,藥廠賣給我們,也是什么都不開。”店老板說。 在一個小村落,陌生人這樣的購買很容易引起注意,買完藥之后,本報記者和喬松舉便迅速撤離。喬松舉告訴本報記者,方才在藥店里目測,至少有20%的藥都是假的。 根據國務院《獸藥管理條例》規定,“以非獸藥冒充獸藥或者以他種獸藥冒充此種獸藥的”和“獸藥所含成分的種類、名稱與獸藥國家標準不符合的”,皆是假藥。同時規定,所標明的適應證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 “按照假獸藥處理。” 本報記者所調查的假藥,即包含上述幾種情況。對于一些藥品,不僅包括“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獸藥,此外,因為藥品擴大宣傳,有的養殖戶按照夸大宣傳的用藥劑量去使用,有時根本起不到效果,甚至會起到反效果。 走出藥店不到10分鐘,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喬松舉接到一個電話。 “喬總嗎?我是***,你在鹽城?” “是的。你怎么知道?” “在大南莊吧?” “是的。你也在?你看見我了?”喬松舉驚訝地問道。 其實打電話的人遠在南京,是一個獸藥經銷商,與喬松舉認識多年。原來,大南莊的獸藥店已經打電話給他。他猜到了幾分,于是立即打來電話。 不由分說,該經銷商從南京連續驅車數小時,來到大南莊。一番說情之后,提出希望喬松舉歸還那十幾種藥品。本報記者將該藥品拍照取證后,喬礙于面子,將該藥歸還了回去。 接下來的閑聊中,該經銷商和幾位店老板訴說了一些“苦衷”。 “藥確實是有問題。但是這事得靠政府管啊,他們管住藥廠不就沒了?再說大家都在賣,我們不賣別人也照賣,可是日子還得過啊。”一位店老板坦率承認那十幾種藥都是假藥,然后說,“老百姓不喜歡買真的,只喜歡買‘假的’,假的便宜啊,一般人又搞不懂真假。” 上述店老板介紹,當地獸藥店從接觸到的大部分藥廠進貨時,藥廠幾乎從來不給開具發票和收據,連錢都不是直接打給藥廠,都是由物流代收。藥店賣藥給顧客,也拒絕開具收據或者發票。 這樣,一旦下游的養殖戶出事,便無法從法律上證明買藥的渠道,這給獸藥店、獸藥廠形成了“防火墻”。對假獸藥生產企業來說,這道防火墻是一道重要的安全屏障。本文開頭提及的老張,維權時會首先遇到這道關。 次日,本報記者與喬松舉來到鹽城市區,準備繼續購買一些假藥留作證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連續去了六七家藥店,均發現里面的藥架一半都是空的,而且全是正規藥品,找不到假藥。跟店老板攀談時,店老板非常警惕,反復問本報記者的身份。于是本報記者意識到,行動已經暴露了。 事后,一經銷商告訴本報記者,藥店銷售體系“圈子”其實很小,網絡非常靈通,有任何消息都會相互告知,以防備“意外情況”。后來在揚州的一次暗訪中,本報記者再一次體驗到了這種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