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檢察院立案查處南方醫院商業賄賂案5件5人 涉案金額120多萬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近期,廣州市黃埔區檢察院立案查處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以下簡稱南方醫院)商業賄賂案件5件5人,其中受賄4件4人,行賄1件1人,涉案金額達120多萬元。南方醫院護理部主任劉某捷(副處級)以及該院三名護士長被立案查處。
護理部主任
每兩三個月收一次回扣
據介紹
檢察人員在相關總結中說,受賄人犯罪手段隱蔽、簡單。行賄人代理的醫用耗材品牌已進入南方醫院醫用耗材庫,在耗材庫中挑選其中一個品牌的耗材在臨床中使用,臨床科護士長有著自主決定權。為了讓其代理品牌的輸液器等耗材能在臨床中被使用,行賄人以回扣的形式給予護理部主任、臨床科護士長好處費,并讓護理部主任給護士長“打招呼”。護士長根據其崗位權限在耗材庫中選擇涉案品牌耗材屬于“合情合理”,“外人無法看到背后隱藏的問題,犯罪手段較為隱蔽。”護理部主任劉某捷在2009年至2011年間持續作案長達三年,每2至3個月收受一次普及公司送來的回扣,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涉案金額平均下來每個月在五六千元。
建議定期輪換
符合要求的品牌
黃埔區檢察機關由此提出對策:完善醫用耗材使用管理制約機制,強化對醫院重點崗位人員的監督管理,通過對重要崗位、業務風險點進行全面的排查,對風險點上的權力予以必要的監督制約,做好廉政預警;同時增加醫藥或耗材庫中各品牌的使用隨機性,定期輪換符合要求的品牌;增加醫用耗材采購、使用的公開透明度,讓群眾明白消費,并賦予群眾對醫用耗材的選擇權。(記者陳翔通訊員陳毅恩、黃達信)
深圳檢方披露醫療反腐案9名高管名單
個別院長受賄額高達數百萬元
近期深圳檢察機關在醫療系統掀起的“反腐風暴”廣受社會公眾關注,本報已經進行了多次報道。昨天,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向媒體通報了案件最新進展:在6月份立案偵查的16人中,5名醫院正副院長、4名科室主任因涉嫌受賄罪已被檢察機關決定逮捕,另外7人被依法取保候審。
檢方首次披露了被決定逮捕的9名犯罪嫌疑人名單。他們分別是:南山醫院院長張某某、橫崗醫院院長孔某某、坪山醫院院長蔡某某、光明醫院院長蘇某、西麗醫院副院長王某某、市婦幼保健院放射科主任曹某某、市三醫院口腔科主任李某某、寶安醫院藥劑科主任張某某、坪山醫院藥劑科主任黃某某。
“我們重點打擊在醫療設備、器械、耗材和藥品采購過程中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損害國家和群眾利益的醫療管理人員,特別是其中負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家工作人員。對于收受回扣較少、情節較輕的普通醫務人員從寬處理,以保證人民群眾正常的就醫需求。”
辦案人員透露說,極個別醫院院長涉嫌犯罪的行為較為惡劣,在基建、設備、藥品、人事每個環節均有受賄。據本人初步交代,受賄數額高達數百萬元之多。(記者王納通訊員孟廣軍)
珠海一醫院院長涉受賄和失職被訴
院長受賄46萬案發后全退贓
珠海一醫院院長因涉嫌受賄和失職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昨日珠海市香洲區人民法院一審開庭審理。據了解,被告在擔任珠海某醫院院長六年間收受藥品及醫療設備供應商賄賂共計46萬,同時因采購一臺CT機時把關不嚴被控失職。
經查明,被告人汪某2005年至2011年間利用珠海某區醫院院長職務之便,收受相關藥品供應商及醫療設備供應商賄賂共計46.1萬,期間在藥品招標采購過程中,被告承諾給予李某球等六名藥品供應商提供關照和方便,收受李某球等六人賄賂款9.1萬;在采購多功能平板數字胃腸機等多種醫療設備過程中,被告通過向醫院相關工作人員打招呼,以及在招標前事先將醫療設備采購清單和有關價格信息提供給醫療設備供應商等方式,給予醫療設備供應商陳某平、鄭某寨關照,收受兩人賄賂共17萬元;在該院X線攝影系統及數字化放射科系統采購過程,被告在確定采購珠海某通科技公司相關產品后,指使何某珈(另案處理)出面與供應商談具體事宜,在《項目采購合同書》簽訂后,2007年至2009年,被告通過何某珈多次收受供應商賄賂款共計20萬,其中被告分得12萬,何某珈分得8萬。
案發后,被告退繳了所有贓款。一些熟悉被告的人和醫院部分工作人員反映,該院長已近退休年齡,平時為人和善,工作兢兢業業,晚節不保非常可惜。(記者陳治家通訊員蘇倩雯、龐博)
業內人士:
醫療耗材成商業賄賂“新黑洞”
南方醫院護士長因為商業賄賂被檢察院立案調查,很多人不解:護理工作者一向在醫院處于從屬的位置,為何她們手中的權力也能滋生腐敗呢?
護理人員對低值耗材有“話事權”
對此,廣州市人大代表、資深醫院管理者、血液科專家陳安薇分析說,事實上,護理人員是醫囑的執行者,很多環節上,她們也是掌握“話事權”的,例如醫療耗材的選用就是其中一項。在護理工作中,每天都要使用大量的一次性耗材,包括針管、輸液管、敷料等,醫生一般不會過問這些細枝末節的問題,所以就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有了行賄和受賄的空間。
“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醫院管理制度的缺失。”陳安薇說。
高值耗材“黑洞”水更深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相比起其他高值耗材的腐敗問題,護理人員所掌控的低值耗材黑洞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陳安薇指出,近年來手術中使用的耗材多是動輒上百、上千甚至上萬元的“新式武器”:幾千元一塊的骨科鋼板、幾百元一個的止血鈦夾、幾萬元一個的心臟支架……手術中到底該不該用?該用多少?目前我國根本沒有相關使用準則,也沒有相關主管部門對醫生使用高價耗材進行監管。
記者在采訪中就碰到過不少案例。今年49歲的梁女士上月因肺癌而接受了一次肺葉切除手術。術后,梁女士收到一張3萬多元的手術費用清單,上面除了幾千元“手術費”和“麻醉費”之外,其余的錢幾乎全花在醫療耗材上。清單上最貴的一項耗材費要數4000多元的“鈦夾”,醫生在手術中用了20多個,每個200多元。
據了解,所謂鈦夾是目前最先進的一種術中止血工具,用鈦夾止血可以縮短病人手術時間。不過,鈦夾雖然先進,其實和以前醫生用線沒什么不同,都是為了止血,可是兩者之間的價格卻有天壤之別。“一個外科手術,到底用多少個鈦夾才合適,可以說全憑醫生的良心。”醫療器械銷售代表汪女士告訴記者,如果縫合病人的每一條血管,醫生都用鈦夾,那最少要幾十甚至上百個;但如果醫生只是大血管用鈦夾,小血管用線,那么有時幾個鈦夾就夠了。“當然了,即使病人覺得鈦夾用多了,醫生也可以給出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用鈦夾更利于愈合,這是為病人著想"。”(文/記者黎蘅)
他山之石:
第三方機構監管醫療耗材
事實上,在歐美等西方國家,醫生在手術中到底該用多少耗材也沒有統一標準。不過在這些國家,病人參加了商業或者社會醫療保險,手術基本由保險公司“買單”,為了杜絕醫院或醫生“亂花錢”,保險公司都會雇請具備醫學知識的專業人士對醫院的手術成本進行監管,所以醫生一般不敢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