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做這樣的設問:你雖然是一名公安民警,但一年里只有開會時才有機會穿上警服;上午8點上班,下班時間很可能是次日清晨,并且1年間有超過100天時間出差在外;每天的工作連最親的家人也不能透露,如果因為破了大案有機會上報紙,臉上還要全部打上馬賽克;更大的問題是,每天面對的是有組織、有預謀甚至隨時掏出槍的毒販。這樣的工作你是否有能力承擔,又是否愿意承擔?
在市公安局的偵查員隊伍中,有幾十名
門里門外的“心理戰”
自1982年云南省成立我國首支公安專業緝毒隊伍,到今年已經整整30年。和其他警種不同的是,禁毒民警在工作中最講究的就是“人贓并獲”,只有這樣才能讓頑固的販毒嫌疑人啞口無言。在現實中,沒有哪名毒販會輕易開門讓民警從家里搜到毒品作為自己的罪證,如何讓屋里的嫌疑人開門,就成了禁毒民警最重要的任務,而這完全依靠民警根據現場情況和毒販“斗智”。
“我們不可能強行開門,因為這段時間足以讓嫌疑人銷毀證據。”青島市公安局禁毒支隊王警官說,他曾親身經歷過一次抓捕行動,販毒嫌疑人落網后交代大量冰毒藏在暫住處,并交出鑰匙。可當民警拿鑰匙開門時,發現門居然被反鎖,屋里的人發現門外有人,大喊一聲“誰?”民警一聽聲音,判斷屋里的女人是毒販的妻子,也是本案的嫌疑人,就立刻離開現場。
“門外沒了動靜,門里的人也很緊張,畢竟屋內藏了價值幾十萬的冰毒。”王警官說,當時這名女毒販在里面大聲打著110報警電話,試探門外是什么人。“她這個時候肯定擔心門外是警察,但在不確定之前,她也不舍得把幾十萬的冰毒給銷毀。”王警官說,抓住嫌疑人這個心理后,民警決定繼續守候。時間過去四五個小時,門里門外的兩撥人就這樣一直僵持著。
冒充醉漢“騙開門”
到了晚上9點左右,抓捕民警決定將門騙開。王警官假扮喝醉了酒的人,將一樓防盜門弄得咣當響,震得全樓的感應燈都亮了起來,然后假裝大聲打著電話上樓。“這樣主動發生聲音,就是要給毒販一個錯誤的信號,因為她認為如果是警察,肯定不敢像我這樣主動暴露行蹤。”王警官解釋,等他走到毒販家門外,就開始使勁敲門。
“我當時喊‘有人嗎?你家鑰匙怎么在門外’,然后還假裝和電話里的人說‘我不能再喝了,我要回家了’,然后離開。”王警官說,同事們這時已在毒販家門外埋伏好,屋里的嫌疑人經過幾分鐘猶豫后,打開門探風聲,被民警當場抓獲,從屋里繳獲了她舍不得銷毀的價值幾十萬元的毒品。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很傳奇的經歷。”一名禁毒民警告訴記者,他們有一次在外地執行任務,發現幾名目標人物相繼進入藏毒窩點,正是抓捕的好時機。“當時也是要等機會開大門,但一上午過去,里面的人都沒出來。”禁毒民警說,當時他們發現毒販給小區送水站打電話要大桶水,民警靈機一動,假扮送水工進門。“這事說起來簡單,但孤身一人進入毒販老窩,確實需要有勇有謀。”禁毒民警告訴記者,等他們將這些人全控制住之后,發現屋里還藏有槍支。
生活節奏跟著毒販走
“我們面對的犯罪分子,都是有組織、有防備的人,工作難度可想而知。”在記者幾次采訪禁毒民警中,多名民警表達過相同的意思。“禁毒民警只有上班時間固定,下班時間得看毒販的情況。”王警官介紹,毒販的活動時間和常人不同,基本是下午1點左右起床吃“早飯”,到晚上五六點鐘吃“午飯”,等到晚上天黑以后,再趁著夜色干見不得人的“買賣”。
“毒販有活動,我們就得一直盯著,他們基本到次日凌晨一兩點才回家,我們只能‘護送’他們回家才下班。”王警官說,到第二天上午8時,禁毒民警又要把前一天跟蹤過程中發現的新線索梳理一遍,到下午1時左右繼續展開新的追蹤。“搞一個案子短則一個月,多則三四個月甚至更長,這種生活節奏也就會維持很久。”禁毒支隊的閆警官表示。
守候時干啃方便面
長期不規律的生活,讓胃病這種頑疾在禁毒支隊民警中成了“流行病”,市民在影視劇中看到民警在破案過程中經常泡方便面當飯,感覺民警很不容易,而在現實中,在車里蹲守的民警只能干啃方便面,然后喝點水就算一頓飯。“在肚子里泡,一樣。”閆警官開玩笑說。
為了摸清毒販的活動規律,蹲守是禁毒民警必備的功課,不管是酷暑還是寒冬,民警在守候過程中都不敢發動車輛來吹空調或者取暖。“車一發動,我們肯定暴露了,所以不管冷還是熱,都只能在鐵皮里自己扛。”王警官說,由于蹲守這項工作有時長達幾十個小時,所以民警都會在車上準備風油精,一是夏天驅蚊,二是給自己提神,確定注意力集中。
“一次我們守在一個毒販家門口,結果他回家后兩天沒出門,我們就一直守在門口。”王警官說,等到案件破獲他們審訊時才知道,原來這名毒販當天和朋友一起吸食了毒品,回家后昏睡了兩天兩夜。類似這樣的故事,每一名禁毒民警都能講上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