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
摸到好牌 打得太爛
親歷了2011 年震動全國的那場溫州老板“走路潮”,潘曉勇有時候覺得,2009年到2011 年這三年以幾何速度瘋長的財富更像是一場夢。這場夢給他留下了太多的思考。“這是一個好的時代,本來已經摸到一副好牌,遺憾的是沒有將這副牌打好。”
關于實業:盲目放貸變空心化
羊城晚報: 既然實業不賺錢,為什么還要投入實業呢?
潘:包括我,包括溫州很多知名企業在內,當時做實業只是擺樣子,提供一個平臺,融資的平臺,人際交往的平臺。
比如珠寶店, 我投入了幾千萬元,擺個門面,好看而已,賺不到錢。
別人說,老潘你在做什么? 我說,我做的行業很廣,包括鞋、珠寶、建材什么都做。實際上是把實業作為一張名片,宣傳我自己。
當時的同行基本類似我這樣。有些純粹放棄了家族產業,他們的長輩做實業做了十幾年,做得非常好,但到了他手里,實業就不做了,放在那里。而是以實業去貸款,參股一些借貸公司。結果就是,溫州的實業變成空心化。
羊城晚報: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潘:因為這個錢好賺。躺著睡覺都在賺錢。你放出來2000萬元,利息兩分,一個月就有40 萬元進賬。一年就有480 萬元。這是最低的,平時借,一般利息在4 分到6 分。
羊城晚報:誰能支付4分到6分的利息?
潘:像股票一樣,有賺到錢的,也有賺不到錢的。賺到錢的極為少數,虧的是絕大部分。所以一些實業,為了支付高額利息,就把自己的產業當做平臺,去借更多的錢。2009 年到2011 年這三年,如果企業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實業,它的業務量、產品、管理體系,統統會下降50%,甚至以上。一些上萬人的企業,減到最后只有一千人,甚至幾百人,6 條生產線最后只剩一條。
關于民間借貸:每一個人都像瘋了
羊城晚報:當時溫州民間資金處于什么樣的情況?
潘:2010 年溫州老百姓去菜市場買菜都要還半天價, 但我們去買房子,1000 萬元的房子我看都沒有看,就現金直接付清了。
當時溫州民間資金太充足了。
5000 萬元以內的借款打個電話就可以,根本不用去別的公司簽個借條。
一個騎黃包車的, 都會把積累一二十年的積蓄,放到擔保公司拿利息,有些人甚至整個家族陷進去。2010年7月份,我把借一個親戚的300萬元還給了他,但他又把300萬元放貸出去,還把自己的房子、老婆家7套房子以及弟弟的房子,全部抵押,放到擔保公司。現在整個家族的房子全部要被銀行拍賣。
當時甚至連KTV 包房都被訂沒了, 本來最低消費5800元或8800元的要提價5000元。所有人都太有錢了!所有人都瘋了,所有人都在參與。
當時如果你沒有參與,所有人都會認為你才是瘋的。
羊城晚報: 資金鏈斷裂之后,當時溫州的情況怎么樣?
潘: 當時溫州已經變成一個灰色的城市。那一年(2012)春節是溫州20多年最冷清的一年。在那之前,溫州一天的煙火銷售量都在上千萬元以上。2012 年春節只有幾百萬,甚至一百多萬元。老百姓沒有錢啊,再加上債主要債,根本沒有心情放煙花。當時媒體有篇文章說,是不是溫州人連買煙花的錢都沒有了?確實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