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已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近兩年來,我市面對艱難復雜的經濟形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全力引進和建設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的重點項目,進一步優化工業布局,強化創新能力,清潔生產、“兩化融合”等全新的發展模式漸成主流。目前,我市在工業經濟規模總量上已躋身副省級城市前三位,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城市之一,為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市根據自身產
為推動工業全面轉型,我市大力開展 “項目建設年”活動,落實政策性資金扶持,加大跟蹤服務力度,定向引進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的項目,僅今年上半年,就有計劃總投資280億元的58個定向招商項目簽約。我市近幾年滾動推進的783個重點工業投資項目中,511個項目已竣工投產,完成投資額1015億元,帶動工業增量超過2000億元。其中,船用柴油機、高性能轎車子午胎、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等一批產品起到高端引領作用,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深水天然氣開發荔灣導管架、順式異戊橡膠、大型風電機組、生物疫苗、超高壓及特高壓電纜、鋰電池材料、血液透析機等成為新的標志性產品。
為進一步優化工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我市出臺相關意見和規劃,著力打造集約擴張、鏈式發展的產業平臺,使青島成為國家家電及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基地、國家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示范基地、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示范基地。在此過程中,我市推動老城區企業向工業產業聚集區梯次轉移,陸續啟動重汽專用汽車、青紡聯八棉、海晶化工等大企業及鐵路客運北站組團、四方區宜陽路等片區的搬遷。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4戶企業啟動搬遷改造,占全部規劃搬遷企業的76%,新址項目竣工企業累計達到26戶,完成投資81.7億元。
“現有產業向高端升級,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市經信委一位負責人表示。近兩年來,我市堅持把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作為推進轉方式、調結構的根本。目前,我市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已達 21家,占全國總數的2.65%,居計劃單列市首位。圍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產業轉型升級方向,我市每年滾動實施1000項技術創新項目,推動企業與國內大學、科研機構聯合攻關,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動車組及鐵路運輸裝備、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新行業在產品、技術、工藝、裝備上已達到或接近當代國際先進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市6個項目入選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數量上居同類城市首位。
與此同時,我市積極推動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目前清潔生產企業數量已達713戶,其中,有5戶企業成為國家工信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企業試點,4個清潔生產示范項目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積極探索“兩化融合”新模式,“三網融合”、“無線城市”試點加快推進,“琴島通隧道ETC收費系統”被國家金卡工程辦公室授予2012年度金獎。
(本報記者 林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