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放權”民間“接力”
格局大了,多元共治迸發活力
越來越多的“單位人”成為“社會人”。面對社會結構深刻變動,曾經政府“大包大攬型”的社會治理模式效應遞減,出現了許多政府管不到也管不了的問題。
十年探索,目標始終如一: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將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職能與社會自下而上的自發力量有機融合、形成合力。
這樣的場景不再陌生:在今年夏天的多地水災中,涌現不少社會公益組織,它們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愛心捐助。
這樣的嘗試不再轟動:今年春,中央財政用2億元資金,向社會組織采購各個地方的社會服務項目。
釋放社會組織正能量,成為10年來增強社會自治功能的重要方面——
給社會組織“松綁”、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下大力氣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社會組織,蔚成趨勢。
去年以來,北京、上海、廣東等十多個省市陸續宣布在體制上先行先試,采取各種方式突破雙重管理體制的障礙。廣東省自今年7月1日起除教育、衛生等須前置審批的少數類別外,對所有社會組織實行民政統一直接登記。
隨著政府不斷讓渡公共服務領域空間,釋放出更多資源,社會組織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2004年到2011年,僅民辦非企業單位就從13.5萬個增加到20.4萬個。
更讓人欣喜的是,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新型互動。
2009年深圳市政府機構改革時,從17個局委辦取消、調整和轉移了有關87項事務性職責,其中69項進行了轉移委托,約占80%。
“結合近年來開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和事業單位改革,我們加大政府職能轉移委托力度,逐步形成政府‘放權’、民間‘接力’的常態化工作機制?!秉h的十八大代表、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說,探索以不同方式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既最大限度地滿足服務對象的多樣化需求,又提高了服務效率和質量。
廣東省建立了面向社會組織的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制度,上海、浙江、山東、湖南、四川、云南等地采取多種方式推行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
社會管理是對全社會的管理,也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管理。依托社會組織,人民群眾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管理。
這樣的身影時時閃現:在蘇州金閶區,活躍著一支700多人的“老娘舅”調解志愿者隊伍;在山東新泰市,活躍著由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為主體組成的平安協會……
這樣的口碑處處傳唱:“不跑遠路,不花鈔票,不打官司,不傷感情,就地解決矛盾糾紛。”
社會管理,關鍵在創新,但絕非全盤否定過去,推倒重來。10年來,社會管理的傳統模式正在歷經深刻變化,但優良傳統在創新中繼承,比較優勢凸現。
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做群眾的工作。我們在實踐中創造的群防群治模式、人民調解模式等,都是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好經驗。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期間遍布城鄉大街小巷的“紅袖標”就是注腳。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彪S著各地普遍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上升為黨委和政府工程,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明顯強化,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空前高漲,多元治理的生動局面在神州大地初步呈現。
上一篇:10年宏觀調控彰顯中國智慧
下一篇:十八大新聞中心將開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