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寧夏銀川街頭拍攝的部分市民不守法現象(拼版照片)。
“中國式過馬路”原本是網友對于部分行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紅燈停、綠燈行,這句口號對于所有人都不陌生,而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卻不以為然。不遵守交通信號、隨意翻越護欄不僅僅給社會交通帶來不便,更給自己的安全帶來隱患。 據了解,道路交通傷害已經取代自殺成為傷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成為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的公共安全問題。2012年12月2日為我國第一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遵守交通信號,安全文明出行。”
新華網北京電 每年21萬起道路交通事故,6萬余人死亡……中國疾控中心傷害防控室的監測數據顯示,在各類傷害死因中道路交通傷害已經成為我國人群第一位傷害死因。
首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來臨之際,如何構筑安全的交通系統,已經成為全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嚴峻課題。
細節致命:人人可能成“馬路殺手”
在北京最繁忙的交通路口之一——北京西單與長安街交口,穿越馬路必須要走地下通道。可無論是早晚高峰還是其他時間,總會看到有人不顧交通安全指示,不聞交通協管員的哨聲警告,橫穿車流過馬路,不時引來刺耳急剎和鳴笛聲。
“見縫插針、亂穿馬路”的行人、“隨意變道、鮮有禮讓”的司機,這是當前國內很多城市交通現狀的真實寫照。
公安部交管局的統計顯示,近年來,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違法導致,其中超過兩成的違法行為是闖紅燈、不按車道通行、違反禁令標志等“小節”。
“小節致命”觸目驚心:1至10月份,全國因闖紅燈肇事造成死亡798人;因違反道路標志線肇事造成死亡26154人;因機動車未禮讓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因違法占用應急車道肇事造成161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闖燈”、86人死于“越線”、1.4人死于“不讓”、0.5人死于“強占”。
“我國從自行車王國向汽車王國驟然轉變,雖然技能轉變過來了,但汽車觀念和文化卻沒有建立。”長期研究交通安全的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劉攀教授認為,細節致命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意識的人們對交通規則的群體性漠視,這讓中國人看起來更像在“騎著汽車”。
事實上,有關法律并非缺少對細節的規定,但在執行上卻遇到尷尬。長沙市雨花區交警大隊一中隊中隊長楊志輝給記者舉例,比如機動車闖紅燈按規定駕駛者要被扣分罰款,但實際上并非所有路口都有電子警察抓拍;行人闖紅燈等雖然按法律規定可以處50元以下罰款,但在實際中難以執行。“不承認、沒錢、編造身份的都有,我們只能批評教育。”
清華大學法學院余凌云教授指出,交通安全的魔鬼都在細節中,看起來是小事,又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常懷畏懼、遵守規則,交通安全就能成為每個人的護身符,繼續漠視只會讓人人都成為“馬路殺手”。
12月1日,銀川市交警支隊民警在影院向車主介紹違反交規導致的交通事故案例。當日,在“全國交通安全日”即將到來之際,寧夏銀川市交警部門聯合中國移動公司12580交通信息平臺舉辦交通安全知識進影院活動,組織300多名車主在免費觀影前觀看因違反交通信號燈引發的交通事故宣傳片,并由民警現場宣傳交通安全知識,倡導車主遵守交通信號,安全文明行車。 2012年12月2日是我國第一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遵守交通信號,安全文明出行。”
路權失衡:人車爭道埋隱患
每天上下班高峰,南京城區的太平北路總是格外擁堵。由于沿線正在修地鐵,占用了很多道路資源,部分路段非機動車道不到一米寬。南京市民喬醇騎車上班經過此地往往“不得已”竄上機動車道,時有險情。“走這樣的道,不是逼著人去違法嗎,還談什么交通安全!”
公安部交管局相關調查顯示,在造成交通秩序混亂原因的多重選擇中,59%的人認為是“人車爭行”,41.8%的人認為是“道路規劃不合理”,31.4%的人認為是“城市功能區規劃不合理。”
公安部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些城市缺乏科學規劃,道路建設滯后,公交分擔率低,道路、停車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方注重短期建設,忽視長期影響,新建、改建、擴建工程不進行交通影響評價,造成一些道路交通擁堵“瓶頸”和安全隱患路段。
“城市規劃設計不合理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余凌云說,很多城市功能區設計不合理,沒有考慮社區居民出行便利。比如,北京市天通苑、回龍觀等地居民,上班路途遠,開車只能走一、兩條道路進入中心城區,早晚高峰難免堵車。
同時,一些環線、立交橋進出口設計不合理,標識不明確等問題也飽受詬病,被認為是影響交通安全的“隱形殺手”。位于北京西二環的天寧寺橋是很多司機的“噩夢”,來自長安街、西客站、京開高速、三環路等車流匯聚于此,橋上幾乎“終年擁堵”。
道路規劃只有更科學,才能更安全。劉攀表示,目前我國道路資源日益稀缺,行人與車爭搶路權的矛盾加劇,如何平衡,考驗管理者的智慧。從各地實踐來看,交通管理者往往更多考慮機動車的路權,行人和非機動車經常處于弱勢。
不安全的路在農村更為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10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通車里程354萬公里,占86%。由于道路標準低、安全設施不全等原因,2003年以來,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超過半數發生在農村公路。
12月2日,太原市一位交警冒著嚴寒在街頭指揮交通。當日是首個“全國交通安全日”。在山西太原,近千名交警、交通協管員冒著零下8攝氏度的嚴寒在城市主干道上指揮交通,為市民的出行保駕護航。
管理滯后:交通安全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合肥市民夏先生已有五年駕齡,近年來所在城市一系列“暢通工程”上馬,可他卻感覺路仍然難走。“每天上班我都得在一個路口堵上半小時以上,因為四條車道的馬路只設了一條左拐彎道,這種情況至今已快一年,交警部門怎么就不管管呢?”
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會慶教授指出,雖然近年來各地交管部門應對交通安全投入很大,招數層出不窮,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關鍵在于缺乏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比如目前對駕駛人管理應該區分普通駕駛人、職業駕駛人等實行分類重點管控。解決車路矛盾,在拓寬道路架設立體交通的同時,更應注重現有道路資源的盤活,地下通道、過街天橋的密度是否合理,信號燈長度是否超過交通流量要求,立交橋和環路上下出口距離是否合適等,只有打通城市道路的“微循環”,才能真正保障交通安全順暢。
余凌云說,同樣是華人社會,香港的人口密集程度和私家車擁有率超過很多內地一線城市,交通環境卻好得多。原因是上下班搭乘公交不開車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加之香港公交網絡立體無縫對接、快捷便利,這十分值得內地借鑒。
受訪的多位專家和管理人士指出,解決交通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定位不清、政策短視的問題。只有搞清楚城市發展方向,規劃才能有長遠眼光,交通安全政策才能保持穩定。
“道路通暢、低事故,是評價交通安全的基本目標,也是基本民生需求。”金會慶說,交通安全日敲響的不僅是全民樹立交通安全意識的警鐘,更是城市管理者破解如何營造交通文明環境難題的新起點。
12月2日,一名交通協管員在太原街頭疏導行人。當日是首個“全國交通安全日”。在山西太原,近千名交警、交通協管員冒著零下8攝氏度的嚴寒在城市主干道上指揮交通,為市民的出行保駕護航。
12月2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街頭,寧夏交警總隊的交警們現場演示交通指揮手勢。
12月2日,一位太原出租車司機為自己的車安插宣傳小錦旗。
12月2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街頭,市民參觀交通安全展板。
12月2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街頭,市民參加交通安全知識競猜。
12月2日,一位司機給車輛張貼文明安全出行標志。
12月2日,太原市民駐足觀看交通事故沙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