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觀點】 媒體認為,“塑化劑事件”中,酒鬼酒的回應被指缺乏誠意、缺少對策,是失敗的危機公關。“塑化劑風波”爆發之后,酒鬼酒從否認到道歉而不認錯,再到二次道歉和提出整改方案,每一次回應非但無法平息輿論,反而激起新一波的輿論高潮。酒鬼酒的回應多被媒體認為是“詭辯”“無誠意”。如在國家質檢總局通報監測結果超標之后,酒鬼酒雖兩度致歉,卻仍稱塑化劑含量并不超標,而是怪白酒行業沒有專門標準。《中國青年報》認為,這種表現事實上已經喪失了市場和人心。《證券時報》認為,其公告中的“未發現人為添加的情況”“行業沒有標準”“每天飲用1斤不會造成傷害”等,為自己辯解的成分較大。東方網評論甚至認為,酒鬼酒在面對媒體曝光產品問題時的百般逃避,是企業道德敗壞的具體表現。 有媒體認為,酒鬼酒深陷“塑化劑事件”,疑有機構做空。在酒鬼酒“塑化劑風波”爆發之初,《投資快報》的報道中就援引市場人士的觀點認為,不排除有做空機構在背后策劃此事的可能。中國經濟網也認為,酒鬼酒塑化劑事件包括酒協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發布一份報告,其中暗含著很大的陰謀。《中國證券報》消息稱,對于酒鬼酒“中槍”,不少業內人士并不感到意外,并有投資界人士透露此前就有聽過“做空白酒”的消息,選中酒鬼酒是因今年酒鬼酒漲的最多,槍打出頭鳥。 也有媒體認為,塑化劑事件是白酒股去泡沫化的必然結果。《證券時報》認為,白酒塑化劑事件是白酒股泡沫破滅自我驅動程序中的一個必然環節。白酒股在過去兩年靠業績驅動股價上漲的自我強化循環中,已經遠遠透支了業績成長性,最終高速增長的故事無法兌現,利空消息就會像幽靈一樣散發出來。21世紀網認為,白酒泡沫的破滅,是整個行業重營銷、輕質量,浮躁浮夸,追求財富忘記商業底線,最后自食其果。 媒體指出,酒鬼酒塑化劑事件折射出我國白酒行業的監管標準缺失與監管不力等問題。《證券時報》認為,酒鬼酒公司之所以不重視塑化劑超標的問題,與國家相關標準不完善有關。《21世紀經濟報道》進一步指出,我國的食品領域是有塑化劑標準的,但這一標準是由衛生部制訂,而白酒行業的日常質量安全監管主要是由質檢系統負責監管。這種分割、脫節的體制狀況造成了白酒行業的塑化劑這一監管盲區。在整場風波之中,相關部門也被指監管不力。《廣州日報》指出,單就酒鬼酒自查塑化劑元兇的報道來看,有關部門似乎還是相當淡定,曾表示要嚴查的有關部門未見蹤影。《光明日報》認為,監管部門“喝1斤無害”的回應暴露了監管者無所謂的冷漠態度。 媒體建議,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對白酒行業展開風險監測,對行業進行積極整改。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相關部門應盡快開展白酒產品中塑化劑的風險監測,并及時公布工作進展;同時,中國酒業協會對消費者應有告知義務。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認為,國家應該盡快把對白酒塑化劑的檢測納入到日常監管檢驗的范圍。《人民日報》進一步建議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以此次白酒塑化劑超標為契機,詳查各類食品生產過程,排查風險,盡早履行告知義務,盡快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別再讓其他種類的食品因塑化劑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