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悅偉向記者展示當年的筆記。
青島市在此之前經歷了九次大的區劃調整,其中影響深遠的一次當數1994年,此次調整,讓青島的城區面積大大增加,直接帶動了青島東部城區的飛速發展。而這一切又是如何產生的呢?記者尋找到參與當年區劃調整的親歷者,講述鮮為人知的幕后辛苦。飲水思源,回憶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
11月25日下午,記者在黃縣路一棟普通的居民樓里見到了今年76歲的辛悅偉,18年過去了,談起當年那次影響青島發展的區劃大調整,他仍然歷歷在目 。1994年,時任青島市民政局地名辦主任的辛悅偉跟另外兩位同事,一起成立了一個絕密的小組,任務就是勘察測繪青島當時區劃,并拿出區劃調整的詳細方案來。
“老辛”是區劃調整功臣
從檔案館中,記者找到了1994年4月23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山東省調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只有很少的兩頁紙,卻引發了青島近20年滄海桑田般的巨變。
文件只有五大條內容,但幾乎每一條如今讀來都頗有深味,都影響了青島一個區域的發展進程:“撤銷臺東區,其行政區域并入市北區”,“撤銷滄口區,設立李滄區”,“ 設立城陽區”……
經多方聯系,11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黃縣路見到了此次區劃調整的直接參與者——原青島市民政局史志辦主任辛悅偉。也正是這次參與區劃調整,讓辛悅偉被全市不少人認識,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老辛”。
今年76歲的辛悅偉是測繪專業出身,從事地名工作就有20年時間,做事兢兢業業,這樣的經歷跟他后來承擔起繁瑣、艱巨的區劃調整工作有很大的關系。雖然退休多年,但辛悅偉的身體很好,心態也非常好,講起當年的事情來還是充滿激情和自豪感。
“機密”筆記本、手繪圖
采訪中,辛悅偉不斷地拿出很多當年的資料來,通過這點點滴滴帶著記者一起穿越,回到驚天動地的1994年。“你看這是我當年做的筆記,青島所有的海島、道路我這筆記里都有記錄。這也是我平常工作的積累,市里到現在還在用我的這些材料呢。”辛悅偉的筆記本上都寫著“機密”兩個字,可見其當年工作的重要性。
這些筆記詳細到讓人嘆為觀止,青島市的每一條道路都有記錄,都是辛老一條條去實地現場勘測出來的;海島都有經緯度、面積等基本情況統計,由北向南一個不落,還單獨分出有人定居的島嶼,而且沿海礁石包括嶗山蛤蟆石這么細小的也都登記在冊;另外,有關青島的規劃、道路等方面的政府公告、批文,也都一則一則地抄錄下來……
除了文字,還有他手繪的地圖,一張縮小版的青島市區地圖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字小得如芝麻,“這就是1994年區劃調整后的青島地圖縮小版,這個直接影印就是一份地圖了。”還有他畫在“青島市地名委員會便簽”上的一個個小區域的地圖,甚至連洪山坡小區的道路都單獨成張,這些都是當年區劃調整工作的一部分。
區劃限制發展,必須調
從這些珍貴的資料當中,能深切感受出當年為區劃調整而進行前期調研、測繪的工作是多么繁瑣,也能深刻體會到當時調整區劃的精心準備和堅定信心。“那次區劃調整,不僅是城市空間的有力擴張 ,從一定意義上講,更是締造這座城市飛速發展的重要力量。”辛悅偉回憶起當年的工作滿溢自豪之情。
那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東部大開發和黨政機關的東移,青島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一幅大青島的藍圖已經初現端倪。“每當青島市要采取比較大的動作時,就會感覺到束手束腳,力不從心,其中原因之一就是 9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過于狹窄,經濟結構比較老化,像市北區和臺東區這樣的老城區已經沒有發展腹地。”
辛悅偉一直珍藏著那次調整前的青島地圖,從這張地圖上一目了然:市區狹長的一小塊被大大的嶗山區包圍,發展空間的狹仄清晰可辨。辛悅偉說,當時臺東區的面積僅有7.48平方公里,人口卻達22萬人;市北區面積為7.09平方公里,人口達18.5萬人,兩區都沒有發展余地,很多區屬企業不得不建在嶗山、四方區域內,造成很多區屬企業“名不副實”。
由于市區行政區劃的限制,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規劃的大青島戰略一直沒法實施,這令時任青島市委書記的俞正聲頗為著急,市委、市政府認識到調整行政區劃已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