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池內20分鐘撈出50斤海膽
在徐本元的養殖池子里,記者見到了礁石縫里露出的海膽 。“我們當地人把這種海膽叫做馬糞海膽,得來這個名字大概與它的‘長相’有關。你看大多數的海膽都有直徑3到5厘米這么大,我們也不知道它們從哪兒來的。”徐本元指著自家養殖池子里的海膽說。“因為這些海膽會和海參鮑魚爭食,所以我們要清理掉這些海膽。只要天氣情況允許,這一周每天落潮后我們都潛水到池子底下撿海膽。今天下午風太大,所以我們在水底只待了20分鐘。就這么一會兒還撈上來了將近50斤馬糞海膽。”
記者采訪過程中了解到,高峪村附近海域的海膽還遠遠不止這些。“我們也不知道還有多少海膽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把這些家伙清理完。”說起清理海膽的工作,徐本元顯得有些無奈。“白天還不是海膽最多的時候。它們喜歡晚上活動,一到晚上就都從石頭縫里鉆出來了。晚上潛到水底用探照燈一照,海膽密密麻麻地趴在海底一層,都在吃海草、海帶。”
與海參鮑魚搶食致養殖戶減產
在鮑魚池邊,記者看到徐本元將撈上來的這些海膽全部用錘子砸碎了,隨后扔進海里。為什么在市民眼里的美味,在養殖戶手里卻受到了這樣的對待呢?養殖戶徐先生介紹說,這些海膽嚴重威脅到了海參和鮑魚的“正常生活”,進而給養殖戶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徐本元告訴記者 ,海膽的生活規律和鮑魚完全一致。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于海膽的適應性、生長速度等都快于海參鮑魚。這樣一來兩者爭食,海參和鮑魚自然爭不過海膽,導致養殖戶減產嚴重。
“出現大量海膽是今年才發現的。去年這個時節就注意到池子底下有黃豆粒大小的海膽,但是發現的數量很小,根本沒往心里去。”高峪村鮑魚養殖戶王承欣告訴記者 ,“每畝鮑魚池每年需要投進去五六千元的海帶來補充鮑魚的食物。”王承欣算了這樣一筆賬,光海帶的損失就有1萬元左右,再加上潛水撈海膽的人工、海膽爭食帶來的鮑魚減產等等,他們家因“海膽入侵”造成的損失還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