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各區PM2.5查詢 青島機場起降動態》 機場大巴線路時刻表》
“霧都”倫敦為啥無霧?
小時候看狄更斯的 《霧都孤兒》,對倫敦的“霧都”之名留下了深刻印象。長大后發現,倫敦已經摘掉“霧都”這頂帽子。等到新世紀初第一次到訪倫敦,當我徜徉在無數名著中屢屢提及的一個個著名景點之時,發現那里早就沒有《福爾摩斯探案集》中描繪的陰霾之氣。
一句話,“霧都”倫敦,其實早已名不符實。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祥地,蒸汽機的發明與推廣推動了采煤業和制造業,煤煙造成了“可以與日全食相比的黑暗”。在這種背景下,倫敦“霧都”這頂帽子一戴就是一百多年。
這種空氣污染在1952年的“霧都劫難”中達到巔峰。這一年的12月5日,天氣異常寒冷,倫敦居民燃起煤爐,大量粉塵顆粒聚集在倫敦上空無法散去,使市中心一度連續48小時能見度不足50米。更嚴重的是,約1.2萬人因這次空氣污染事件吸入污染物而死亡,患病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痛定思痛,英國人下決心改變這種局面,其關鍵一著是1956年英國議會通過的 《清潔空氣法案》。這一法案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只準燒無煙燃料,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推廣使用無煙煤、電和天然氣,減少煙塵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至郊外,限制高爐,等等,不一而足。
這一法案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此基礎上,英國各地還出臺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再加上民間環保組織的推動、大眾環保意識提高和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等,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運動隨之展開。到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除了大力采取環保技術以外,產業布局也是“霧都”不霧的重要原因,一些發達國家注意平衡的經濟布局有利于環保。拿“制造大國”德國來說,其產業分布比較均衡。
毫無疑問,產業平衡分布不僅方便就業,避免就業人群集中于某幾個超大城市,而且有利于環保。德國排名前100名的大企業,只有3個將總部放在首都柏林。因此,柏林想成為“霧都”都難。
從另一方面看,近幾十年來,經濟全球化讓產業分工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重新布局,污染重的制造業和化工產業大部分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獨享經濟全球化的紅利,而發展中國家則承受了環境惡化之苦。面對如此局面,發展中國家如何避免讓 “霧都”也跟著轉移,需要大智慧。
捍衛“底線”生存權
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民生工作要守住底線,生存更需要守住底線。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就應該是這樣的底線,因為生命的存在離不開水和空氣,生存的質量離不開干凈的水和清新的空氣。
曾幾何時,喝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成了不少人的奢望,以至于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要抓緊解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的奮斗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捍衛“底線”生存權,政府在行動。這么多年,環境保護不能不說做了很多工作,生態建設也不能不說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粗放,利益藩籬的固化,使許多規劃、措施離百姓的期望有距離,環境保護的效果離群眾的要求也有不小差距。
這場環境災難事件,向正在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奮進的中國發出了嚴重警告:實現科學發展,并非易事;建設美麗中國,任重道遠。如果連最“底線”的生存權利都無法保障,何談其他?
2013年是“科學發展觀”提出十周年,也是貫徹落實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戰略部署的第一年。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治理大氣污染,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治理環境污染,需要動真格的,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究竟應該怎樣落到實處?是每個人、每個地方和部門、每個企事業單位必須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