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農民工“一年血汗錢一夜打水漂”
新華網鄭州2月13日電 表哥來拜年時閑聊,說回老家不敢輕易跟年輕人玩,一輸就是萬兒八千。他有點疑惑地感慨:現在打工都掙這么多錢嗎?
他說的“玩”特指打牌甚至賭博,在豫北不少城鎮和農村,這是近年來春節的消遣方式。聽老人說,過去一到過年,村里熱熱鬧鬧,天再冷街上也有扎堆說話逗樂的,現在掃幾條街也難見一個人影,要么在家看電視,要么在牌桌上。
“年輕人一年到頭不著家,回家也照樣看不見。”95歲的奶奶嘆氣,說越來越沒年味了。表哥說,前幾年回老家,牌打得還沒有這么大,輸贏也就幾百元,現在動輒上萬元,他眼見一個人一晚上輸了八千,錢包掏空了還要借錢繼續打。
這樣的賭法,實在令人咂舌。一來不可能一年365天,天天有工打、有錢拿,收入先要打折扣,二來讓血汗錢在牌桌上打水漂,既可氣又可惜。給自己增加經濟和心理負擔,影響家庭和睦,滋生牌桌賭債糾紛等等,種種后果也都是顯而易見的。
返鄉農民工熱衷賭博,原因不外乎顯富心態和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兩方面。農民工平時分散在不同城市,很多人只有春節回鄉才能見上面,為了顯示自己混得好、掙錢多,有些人就拼命在牌桌上下賭注,甚至豁出一整年的血汗錢,唯恐丟了面子。
另一方面,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貧乏也是不可忽視的客觀環境。對精力旺盛的年輕人而言,除了看電視、打電腦游戲,幾乎沒有別的休閑方式。打牌這種流行于留守中老年人之間的消遣,被年輕人借鑒并放大了。
辛苦一整年,不能只圖一時痛快。農民工肩挑背扛擠上春運回家路,也不該是為了坐上牌桌擺闊。改變春節賭博習氣,既需要農民工自身擺平心態,更需要政府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切實為廣大農民和返鄉農民工提供健康、積極的文化娛樂生活。(記者 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