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新聞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青島頭條 > 正文

兩位院士榮膺青島科技最高獎 分別獲得獎金50萬(圖)

來源:青島早報-- 2013-03-02 05:33:58 字號:TT

兩位院士榮膺青島科技最高獎

  全市科技創新與獎勵大會昨天上午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舉行。會議對2012年為全市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獎勵,研究部署下一步科技創新工作。張嗣瀛院士和趙法箴院士獲得我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并分別獲得獎金50萬元。據介紹,2012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和個人共計155項。其中,科學技術最高獎2人,自然科學獎14項,技術發明獎8項,科技進步獎128項,國際合作獎3人。

  【發布】

  2012年度科技成果獲獎勵

  2012年度獲獎項目主要特點:一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二是產學研合作成效較明顯。三是海洋科技創新成果涌現。在自然科學獎中,海洋科技項目獎項占28%。記者還從全市科技工作會議上獲悉,去年全市發明專利申請12092件,授權1510件,增幅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爭取國家和省科技經費超15億元;獲國家科技獎勵9項,獲省科技獎勵首次過百件,達到105件。

  院士風采·趙法箴

  中國對蝦養殖科學與產業開拓者

  獲得我市科學技術最高獎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法箴,是著名海水養殖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趙法箴院士長期致力于海水養殖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人合作系統研究了對蝦繁育生物學和養殖生態學,建立了對蝦人工育苗、養成及親蝦越冬培育技術,是中國對蝦養殖科技與產業的開拓者,為我國海水養殖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首次闡明了中國對蝦早期發育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為突破對蝦全人工育苗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經與產學研努力協作攻關,創立了中國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體系,為我國對蝦養殖種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提出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對蝦養殖生產工藝,推動了對蝦養殖產業的發展,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一養蝦大國做出了突出貢獻。

  近年來,他指導科研團隊培育出了我國第一個人工選育的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黃海1號”中國對蝦,推動了中國對蝦養殖的“二次創業”。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特別獎金獎等科研成果獎;獲1986年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4年光華工程科技獎,2008年中華農業英才獎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功勛科學家等榮譽。

  院士風采·張嗣瀛

  我來青島不是養老,是要做點事情

  昨天下午,記者走進張嗣瀛院士家中看到,這位88歲高齡的院士依然勤于研究和學習,每天都離不開書籍和研究理論的紙筆。

  今年88歲的張嗣瀛院士于194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機械系,1957至1959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留學,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青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復雜性科學研究所所長,是三名博士生的導師。作為青島大學“復雜性科學”這一學科的創始人和帶頭人,張教授在學術上攻克難關的奮斗精神,讓同事和學生都豎起大拇指。張教授于1949年在東北大學主攻控制理論的科學研究,歷經半個世紀的學術研究并沒有讓張教授在做學術方面得到滿足,1999年,張院士從東北來到青島大學,一下飛機便對著眾人說:“我一個老頭子來青島不是為了養老,我是來做事情的。”

  “二次創業”瞄準新領域

  張嗣瀛教授創立的學科,即復雜性科學在2012年全國各高校的學科評比中獲得第四名的驕人成績。什么是復雜性科學呢?該學科涉獵交通、環境保護、電力系統、互聯網安全等各個方面,屬于新興的交叉學科。1999年,張教授來到青島大學,勵志要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情,當時已經74歲的張嗣瀛做出了一個突破性的選擇——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情。“我們和清華、北大等名校是沒法比,那我就選擇一個最新的學科進行研究,把它做成我們的特設學科,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年,我都要嘗試去做,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來”,在回想當年創立學科初期的決心,耄耋之年的張教授依舊神采飛揚。

  來青島一個月后,張嗣瀛院士在戴汝為院士、于景元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創建了青島大學復雜性科學研究所,時任青島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的于培仁教授、趙克友教授,經濟學院的伍海華教授,理工學院的楊永亮博士等相關學科的帶頭人均參與其中,所長由張嗣瀛擔任。其研究范圍涵蓋了金融、理工、商貿、信息、資源、機電、自動化等多個學科,成為青島大學多學科相互觸發、交叉發展的一個結合點。張教授說:“做科研的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做人家沒做過的,要不然怎么談創新!” 1999年,張教授帶領并建立了復雜性科學研究所,申請并在青島大學設立了“復雜性科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成立了學位梯隊和科研團隊,包括專職教師8人以及博士生導師數人。2004年創辦了學報《復雜系統與復雜性學科》,尤其是2012年申請的博士生流動站,更是表現出學術界對于該交叉學科的廣泛認可。

  年過八旬還學新課程

  今年88歲的老教授不僅專注于學術研究,更是緊跟時代步伐,活到老學到老。走進張教授的書房,記者看到了書櫥內放滿了書籍,不僅包括張教授學術研究的專業書籍,還涵蓋了涉及社會、歷史、文學等各種書籍。談到平時的閱讀習慣,張教授很開心地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很喜歡看雜志,一些人生感悟和時事政治方面的書籍、報紙,張院士每天都閱讀。

  張教授不僅保持著多年讀書的習慣,更是積極地學習電腦知識,在張教授的書桌上,記者看到放著好幾本有關電腦基礎知識的入門書,張教授笑著告訴記者:“在電腦這些新科技上我需要向學生學習,這些書就是學生送給我的。”老教授由于教授學生,仍舊需要書寫教案等文稿,由于腿的不適帶來行動不便,但一戴上老花鏡,書桌前的張教授仍才思敏捷,一會兒下來,思路清晰的教案便已完成。“我80歲開接觸復雜‘系統網絡’方面的知識,為此我學習了《圖論》和《離散數學》這兩門課的知識,這也是‘系統網絡’的基礎。”張院士告訴記者,學習和研究讓他體會到許多樂趣。

  他是一個和藹的老人

  在學生眼里,張嗣瀛在學術上是一位一絲不茍的嚴師。會后,記者還采訪了張嗣瀛教授的學生、青島大學講師王鎮嶺,“我跟隨張教授學習已經有十幾年了,他身上有老一輩科學家做科研的那嚴謹態度。”問及對張教授的看法,王鎮嶺老師說道。記者了解到,在學生們的眼中,張教授在做學術上是一個很正直的人,比如:寫一篇論文,深思熟慮寫完之后,經常還要再改上三到五遍才定下初稿,之后還會再反復進行修改。平日上課的時候,張教授一半多采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的思路,給出建議,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科研工作,這種方法使得張教授的學生有了自主發現問題、研究探索的科研習慣。

  在同事眼中,張教授是位和藹可親的老人。記者拜訪張教授家里時,老人正在書房里寫教案,一件藍色襯衣,一條黑色長褲,老人神采奕奕地忙碌著。“他是一個和藹的老人”,已經與張教授共事十幾年的王鎮嶺老師說道。王鎮嶺老師于2001年來到青島大學成為張嗣瀛教授的研究生,畢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相處的十幾年中兩人亦師亦友,學術上王老師高度認同張教授的嚴謹作風;生活上,張教授都會考慮學生們的各種難處,王老師說:“不僅是我,張老師經常會問我的家人好不好,很會為身邊的人考慮。”

  種菜也是老來樂

  獎勵大會上,張教授拄著拐杖走到領獎臺對著臺下說謝謝,讓很多年輕的學者深深地敬佩。除了將自己奉獻給學術科研上,張教授還是一個懂生活、愛生活的老人,平日除了看書,種菜、養花、釣魚都是張教授的愛好。

  張教授平日里愛擺弄花花草草,談到自己的菜園子,老人興奮地說:“我什么都種,家里吃的果蔬好多都是園子里自己種的,不是為了結的果子,就是勞動之后看到它長我心里就高興,種菜也是老來樂!”黃瓜、茄子、蘿卜,凡是能買到的張教授都在自己的小菜園里種植,經常有朋友或學生來拜訪,老教授都會熱情地讓大家到地里摘點兒新鮮的果蔬帶回家里吃。“我最愛釣魚,每年都會去釣上幾回,有一次還釣到一條十多斤的草魚呢!”老教授說。

????我市歷年科技最高獎獲得者

????■2008年度: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文圣常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雷霽霖院士。

????■2009年度:中科院海洋所的海洋生物學家劉瑞玉院士、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洪博士。

????■2010年度空缺

????■2011年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局一所研究員袁業立,青島科技大學教授韓方煜。

分享到:
-

-

相關閱讀青島新聞

我要評論 提取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島新聞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邵武市| 三穗县| 花垣县| 鄂托克旗| 淳化县| 安泽县| 水城县| 莎车县| 修水县| 达州市| 砚山县| 通海县| 仪陇县| 沙坪坝区| 清河县| 博乐市| 瑞丽市| 华容县| 苍山县| 罗源县| 伊春市| 女性| 柞水县| 松潘县| 洪泽县| 怀柔区| 清涧县| 凤山县| 祁门县| 延庆县| 滨州市| 调兵山市| 太保市| 平乐县| 池州市| 庆阳市| 龙川县| 冀州市| 高州市|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