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的“膠囊旅館”落戶劈柴院已經有三個月了,不過至今它還沒有正式開業。昨日,記者探訪旅館發現,一個個像俄羅斯方塊般的小箱子羅列起來的膠囊屋整齊劃一的排列在一個個大房間內,這種與傳統酒店床位密度截然不同的情況讓該酒店獲得消防審批的前景未卜。
探訪“膠囊旅館”現身劈柴院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天津路上這家名為“艾格文化客棧”的酒店。酒店置身于劈柴院老居民區,朱紅色樓梯踩上去“吱嘎”作響,頗有幾分懷舊味道。在酒店三樓客房區,并列成排的休息區內,上下兩層疊放著一些鵝黃色的箱子,每一個窗口都帶著窗簾。“這就是膠囊旅館,我們稱之為太空艙。大間里面放20張太空艙床位,小間里面放4張或者8張,分上下兩層。”客棧總經理唐英俊介紹說,目前酒店一共配備了100個太空艙床位,在國內是最大的。
記者看到,每個太空艙床位長2米、寬1米,高1.2米,容納一個成年人休息不成問題。在艙內,電視、耳機、煙感、滅火器、鏡子、遙控器一應俱全。冬天取暖和夏天制冷,主要靠的是裝在房間內的一臺空調。而客人洗漱和入廁,則集中在各個樓層的東部的盥洗區域。入住“太空艙”的旅客都有獨立的儲物柜,用來存放行李。 “太空艙”內設施配備齊全,艙外設施也很人性化。“艙內就是睡眠區域,睡醒后可以到休閑區去,喝茶、聊天、看書、打臺球。 ”
體驗鉆“膠囊”讓人想起吊鋪
入住“膠囊賓館”感覺如何?記者爬到一個“膠囊”中體驗了一番。白色床單、被子和枕頭,“膠囊”里看起來干凈整齊,聞上去還有淡淡的香味。這里沒有門和窗,只有一個門簾供出入。進入“膠囊“后,門簾可以從內部反扣在墻壁上,形成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坐在“膠囊”內,記者伸直腰后頭頂依然有二三十厘米的空間,基本能自由活動。豪華間是橫式“膠囊”,感覺跟大學生宿舍的上下鋪很像;而標準間只有一個進出的小入口,就像老青島人家中的吊鋪一般。美中不足的是,“膠囊”隔音效果不如單間,坐在“膠囊”里,外面的所有動靜都能聽得一清二楚。這就意味著,一個大房間里的20個“膠囊”里,只要其中住了一個打呼嚕的人,其他人都會受影響。
難題消防審批遇到法規空白
“去年11月份裝修完畢,前期已經投入了230多萬元。本來打算去年12月開業,現在卡在了消防審批這一環節。 ”唐英俊告訴記者,“膠囊旅館”設計之初,他和合伙人考慮更多的是房間的布置如何讓客人更舒適而忽略了旅館本身能否通過消防審批。唐英俊說,在旅館裝修結束后,消防人員來看過一次,當時就提出床位過多可能有消防隱患。 “我們根據消防部門的要求進行了整改,現在正在等待驗收。 ”
昨日,記者查閱了青島市公眾聚集場所使用、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指南,發現其中的檢查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消防監督檢查規定》,其中均沒有關于床位單位面積的相關規定。記者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目前這方面的消防法規還處于空白。(記者 劉蘭星 趙杰 攝影報道)
新聞延伸
膠囊旅館曾是日本旅游名片
登陸我國因消防問題遭夭折
在日本常見的膠囊旅館,最初由日本建筑家黑川紀章設計。 1979年,新日本觀光株式會社在大阪梅田開辦了首家膠囊旅館;1985年,隨著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的舉行,為容納大量觀光客而緊急修建的膠囊旅館,開始被日本普通大眾接受。在日本,膠囊旅館的住宿費比普通商務旅館便宜一半,約為大賓館的1/5。因為價格低廉,一般選址又都在電車站旁邊,交通方便,所以現在膠囊旅館也成為年輕人旅行時的歇腳處。
最近幾年來,膠囊旅館不斷在我國的多個旅游城市登陸,但由于消防審批遇阻,“在全國多城市的發展都曾遭遇夭折。在上海,首家膠囊旅館還沒正式迎接第一位客人,就不得不面臨因無法通過消防審批而無法營業的尷尬處境。據了解,雖然經營方介紹膠囊旅館按照日本設計圖紙,對材料技術要求很高,從框架到配件應為防火耐火材料,但經過國家防火建筑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測,膠囊艙普遍使用的是玻璃鋼材料,其燃燒性能為D級,屬于可燃材料。膠囊旅館一旦發生火災,很容易造成群死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