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高,商家越來越重視商品質量,對于商品質量的投訴開始減少,而對與商品相關服務的投訴卻開始增加。昨天,市消保委發布了去年96009315消費投訴中心投訴情況統計,其中服務類的投訴增長了4個百分點。
去年全市消保委96009315消費投訴中心共受理消費咨詢、投訴27683件,其中咨詢22240件,投訴5443件,為消費
家用電器投訴最多
“近幾年電子電器類產品進入快速升級換代的行列,消費需求持續釋放,造成原有消費糾紛疊加新的消費糾紛不斷。”市消保委工作人員介紹,去年共受理家用電子電器類投訴1407件,數量居投訴榜首位。出現的主要問題有對產品的質量問題總是以“人為損壞”為借口而不予保修,或企業退市后,產品售后服務得不到保證等。
服裝鞋帽投訴不減
服裝鞋帽投訴量歷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去年共受理投訴566件,居投訴榜第二位。出現的主要問題有,質量方面,服裝縮水、褪色、開線、起球、穿著不久出現破損現象,鞋類商品出現開膠、開線、斷底、斷面、鞋面裝飾物脫落等;經營者虛假宣傳問題,如產品材質、面料成分虛假標示,服裝洗滌標識不清,導致衣服清洗時縮水、變形等現象;商家不按規定履行包修、包換、退貨義務,以穿著、保養不當或證據不足等原因拒絕承擔相關責任。
智能手機投訴新熱
去年涉及通訊產品的投訴和咨詢共547件,智能手機成了投訴新熱點。出現的主要問題有,通話故障、黑屏、自動關機等;手機的應用軟件暗藏玄機,不少消費者反映,剛買的智能手機經常自動聯網產生高額流量,直到看見上網費用賬單后才知曉;售后服務消費者難以接受,突出的表現是無論手機出現何種故障,都要求消費者去維修中心檢測鑒定,出具檢測證明后才給與退換,而維修中心的檢測報告常以使用不當等借口將責任推給消費者。
網購權益難以保障
網購糾紛呈現階段性投訴高峰。出現的問題一是商品質量良莠不齊,有些經營者銷售的商品外包裝、實物、說明書三者內容不符,有些進口產品的包裝盒上都是外文,有的店鋪用仿品冒稱正品,有的甚至違法銷售“三無產品”、違禁品、走私貨。二是宣傳與實物不符,一些經營者在宣傳中借助夸張的推銷辭令、非實拍圖片、虛構的交易記錄或交易評價等。三是售后服務跟不上,特別是一些團購網站,職責不明,很難短時間內解決售后問題。
電信服務問題凸顯
去年有關電信服務的投訴188件,數量同比上升了161.11%,從變化幅度上來看,上升的百分比居于所有投訴類別的首位。主要問題有,手機業務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開通增值服務;手機資費多收、錯收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內部計價系統故障引發的3G手機高額上網流量費糾紛不斷,對于各項費用的收取,營業廳工作人員也不能做出合理解釋,有的將原因歸咎為軟件設置問題;網絡服務質量與承諾不符等。
汽車投訴日益攀升
去年交通工具類投訴348件,居投訴榜第五位。主要問題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儀表盤等主要部件出現質量問題;維修質量差,售后服務得不到保障;購車合同糾紛,比如賣車之前承諾的種種優惠和贈品,在車賣出后就不再履行;緊俏車型在標價之外加價提車;檢測舉證維權難;新車車內氣味怪異,甲醛超標等。
美容美發頑疾難醫
去年涉及美容美發服務行業投訴96件,主要問題有,一些不具備醫療美容條件的美容院唯利是圖,非法開展隆胸、整容整形等醫療美容服務超范圍經營;因醫療美容、護膚品致使消費者皮膚過敏甚至毀容的投訴時有發生;以“免費服務”為誘餌強行推銷價格不菲的化妝品;辦理會員卡容易退卡難的現象普遍。
房屋糾紛讓人煩惱
去年市消保委受理房屋建材類投訴共289件,主要問題是商品房質量問題多,房屋滲(漏)水、墻面裂痕、墻體空鼓等,特別是精裝修房屋,室內空氣有害物質超標、裝修偷工減料;由于開發商違約或不履行合同導致的合同糾紛,如延期交房、辦理產權時房屋面積與合同不符、未按購房協議的價格出售等;廣告宣傳與實際不符。
航空服務有待提升
民航業的發展非常迅速,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務,然而壟斷性較強,并存在諸多行業行規,給消費者維權帶來了困難。去年涉及航空服務的投訴和咨詢共有32件,雖然航空服務投訴數量不大,但是因行業的特殊性,消費者所反映的問題比較集中和典型,主要是航班延誤難以獲得賠償、購買特價機票不予退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