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大肉鮮的便宜海虹,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了啊。 ”每年的三月至五月,都是海虹大量上市的季節,昨天,臺東營口路市場海虹堆成小山,10元錢可以買四五斤,堪稱當下最便宜的海鮮。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海虹全部來自日照,沒有一份是本地貨。而海產專家說,上世紀80年代被稱為“平民海鮮”的貽貝(海虹的學名),曾占據島城水產養殖業半壁江山,而現在,由于養殖經濟效益不高,海虹已經在島城貝類養殖面積
市場 絕大多數海虹“娘家”在外地
“相比于海虹,青島人更喜歡吃扇貝、海蠣子和蛤蜊。 ”昨天,城陽水產批發市場的一位業戶介紹說,攤位上海蠣子和蛤蜊的銷售量是海虹的三四倍,“海虹10塊錢能買四五斤,海蠣子價錢跟海虹差不多,扇貝和蛤蜊貴點,10塊錢也就買一斤多。”這位業戶說,市民對價格最便宜的海虹熱情不怎么高。
“現在青島的海虹主要產自日照、威海等地,本地的不多見了。 ”據市場業戶反映,青島本地產的海虹個頭比外地的小,批發價還不低。 “開門做生意得考慮成本,所以,我們很少進青島本地的貨。 ”這位業戶說,海虹銷售量不及其他貝類,經濟效益又低,很多養殖戶更改了養殖品種,本地產的海虹就更少見了。
現場 海虹“老家”變扇貝“新房”
青島的海虹傳統養殖區主要集中在即墨沿海一帶,膠南、嶗山等地也有少量分布。而目前,成規模的養殖只在即墨沿海還有一小部分。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即墨鰲山衛海域,這里曾經大規模養殖海虹。正是海虹豐收的季節,但記者順著海邊走了好久也沒有看到一個作業的漁民,甚至在海邊連海虹殼都沒有看見。
在鰲山衛鎮盤龍莊村的海虹養殖區域,記者見到了幾名在海邊賣海貨的漁民,有魚有蝦有牡蠣,就是沒有海虹。詢問后得知,從去年開始,這里的很多人都放棄了海虹養植,轉行去養殖其它海產品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幾公里之外的七溝村,這里海虹養殖面積也是連片成區、蔚為壯觀,而今年,原本的養殖海域竟然沒有一點海虹的身影。當地一名名叫李德全的漁民介紹說,因為日照、連云港有大面積海虹養殖,每到豐收季節就會將大量海虹送往青島,而本地的海虹無論從品質還是從價格上已沒有任何優勢,所以這幾年的銷量越來越差,今年開始,大部分養殖戶放棄了海虹養殖,改養扇貝。
數據 “海虹村”養殖面積10年沒增
“即墨去年還有4800多畝海虹養殖基地,年產量達到上萬噸。 ”昨天,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說,這一數據從2002年開始就沒怎么改變過。現在改養牡蠣和扇貝的越來越多,這意味著海虹養殖面積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縮小趨勢。
“現在,即墨的牡蠣養殖面積達到18000多畝,接近海虹養殖面積的4倍,扇貝的養殖面積也在逐年增加。 ”海洋漁業局工作人員說,其他貝類養殖面積的增加對海虹養殖有負面影響:“這幾種貝類的食物基本一致,其他貝類養多了,海虹食物減少,變瘦是必然的。 ”
“我們村養殖海虹的歷史已經有將近50年,是青島沿海最早養殖海虹的小漁村。 ”即墨市鰲山衛鎮盤龍莊村村書記顧正賢說,上世紀70年代初,他們在大管島附近海域培育出了海虹新品種,并放養了500多畝海虹苗,后來每年不斷放養一些新苗,已經形成大面積海虹養殖基地。現在,村里總共還有100多戶海虹養殖戶,比2009年的時候少了接近一半,養殖面積還剩1000多畝。
算賬 5畝海虹抵不上1畝扇貝
盤龍莊村村書記顧正賢還注意到,“海虹村”海虹養殖面積沒有增加,扇貝養殖卻多了起來,“四五年前,海虹批發價才一兩毛錢一斤,前年開始漲到了六七毛錢,可以說,現在養海虹雖然利潤不高,但是還能賺到錢,只不過和養扇貝相比就差得多了。 ”
“海虹學名叫貽貝,青島主要養殖紫貽貝,南方還有翡翠貽貝和厚殼貽貝。 ”曾經養過多年海虹,后來改養扇貝的養殖戶李允強介紹說,海虹和扇貝的食物類型相差無幾,都以小硅藻、扁藻、小球藻等為主,養殖成本相差不多。“如果養得好,一畝海域能產八九千斤海虹,5000多斤扇貝。 ”李允強說,按照海虹畝產9000斤,每斤0.6元、扇貝畝產5000斤,每斤5元來算,每畝海虹可以賣5400元,扇貝則可以賣25000元。這意味著,一畝扇貝的產值接近海虹的5倍,李允強說,“這個賬一算,一般人肯定更愿意養扇貝。 ”
專家 島城貝類養殖海虹排末位
從青島的整個貝類養殖產業來看,海虹的養殖面積不占優勢。 “與其他貝類相比,海虹的經濟價值太低了,很多曾經養過海虹的養殖戶已經改養其他貝類。現在,青島養殖最多的貝類是扇貝,其次是蛤蜊,再其次是牡蠣、鮑魚等,最后才是海虹。 ”黃海水產研究所貝類研究專家燕敬平說,青島海虹養殖面積最大的時候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前海沿、沙子口、膠南、大港、即墨都有養的。 ”到1983年前后,扇貝養殖技術成熟,開始大面積推廣后,海虹的養殖面積隨之快速減少。
從全省情況來看,日照是養殖海虹最多的城市。資料顯示,在2012年,日照市海虹養殖面積達到40萬畝,年產量40萬噸,占全國海虹產量的80%,年出口海虹凍肉5000噸,占全國出口量的70%,占世界的40%。日照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貽貝生產基地。 “養殖海虹雖然利薄,只有像日照這樣形成產業鏈,其發展前景才能被看好。 ”燕敬平分析道。(記者 趙偉 周昆)
相關新聞
膠州灣曾是主產區
1972年,沙子口水產養殖場從膠州灣貽貝自然繁殖區采集貽貝苗種,開啟筏式養殖海虹的先河。 1974年以后,青島沿海貽貝養殖逐年發展。 1980~1981年貽貝養殖達1500畝以上,畝產最高達到7噸以上。貽貝養殖區主要在膠州灣五號碼頭、湖島、大石頭等海域,春秋兩季采苗分養,單筏垂掛。當年青島海水養殖加工廠、仙家寨水產養殖場、紅石崖貽貝場等專門加工海虹,青島貽貝干曾在南寧、揚州、鎮江等地頗有信譽,1979~1981年凍貽貝肉大量出口法國。但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種種原因,海虹退出膠州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