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啤酒文化宣傳窗口讓精釀啤酒有展示平臺
——訪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教授王家林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佳旎
上世紀80年代,王家林從同濟大學畢業后到青島啤酒集團工作,從此開始了與啤酒的不解之緣。17年間,從工藝員到總工程師,從啤酒研發到市場營銷,王家林的身影出現在啤酒生產各個領域。
1993年,王家林作為訪問學者赴慕尼黑繼續研修,看到國外“精釀啤酒”隨處可見,“讓中國人也能喝上好啤酒”的夢想便在心中生根發芽。國外的研學讓他深知釀造啤酒的精湛工藝關鍵在于啤酒的質量與口感。工作期間,王家林主持完成了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啤酒穩定性、保鮮及抗老化研究”和“非發芽谷物結合高濃釀造提高啤酒質量”,這為他之后研究精釀啤酒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006年,王家林毅然選擇教書育人,來到青島科技大學,面對學校新建不久的生物學科,經過企業歷練的他深知光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將發酵工業的特色融入到學科中,形成以食品發酵、釀酒科學為特色的生物學科。在他的釀酒工藝學課堂上,學生都能參與到釀酒實踐中,學著釀啤酒、品啤酒。
在實現自己啤酒夢想和個人價值的同時,王家林不忘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帶著自己的研究生團隊前往災區參與災后重建,經過嚴格的實地考察以及和創業伙伴交流溝通后,他們決定在當地建造一所精釀啤酒廠,王家林為其取名為“羌泉”。從那時起,王家林就開始致力于精釀啤酒。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王家林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推動微生態食品行業發展。今年,王家林帶來的提案與“啤酒文化”有關。“建議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搭建啤酒文化宣傳窗口;促進啤酒多元化消費,讓品質優良的精釀啤酒都有展示平臺,以啤酒文化帶動旅游產業發展,以啤酒文化節帶動企業創新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