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新聞網9月6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郝杰)今天,全省社會救助工作經驗交流會在青島市城陽區召開。會議總結回顧了2018年全省社會救助工作,分析社會救助工作面臨的形勢,安排部署近期全省社會救助工作,推動社會救助工作高質量發展。記者從大會上獲悉,近年來,城陽區每年投入社會救助資金9000萬元以上,救助困難群眾9萬余人次,“城陽模式”獲得肯定和推廣。
?
大會上,民政部、省民政廳、青島市和城陽區相關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濰坊市、城陽區等9個縣(市、區)進行了交流發言,16個縣(市、區)進行了書面交流。與會人員實地參觀了城陽區社會救助心理關愛基地、夏莊街道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流亭街道白沙灣黨群服務中心等社會救助工作現場。
?
近年來,青島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三個聚焦”,加大制度創新力度,提升保障水平,加強救助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化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豐富救助內容,推動完善“大救助”機制,切實織密扎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網,為全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在綜合改革創新方面,青島市涌現出了不少在全國叫得響、立得住的先進典型,其中包括城陽區“六五五”救助綜合改革經驗、城陽區被確定為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單位等優秀成果,全市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創新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近年來,城陽區高度重視民生保障,把“惠民生爭一流”作為全區五項重點工作之一,持續將七成以上財力投向民生領域,成功獲得民政部培樹的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創新案例在全國脫穎而出,社區“藍馬夾”、“海鷗”服務隊爭創全省服務名牌,困難群眾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結合“陽光城陽”建設,推行陽光黨建、陽光政務、陽光司法、陽光社會、陽光生活,確立“陽光、融入、共建、共享、發展”的社會救助理念,激發救助對象的主體性,逐步脫離生活困境、融入社會;建立“擴廣度、提精度、增密度、加力度、轉態度、升溫度”的社會救助模式,打造陽光城陽、溫暖救助文化;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精準化、智能化”的社會救助體系,持續編織更大、更密、更有溫度的社會救助網絡,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區人民群眾;建立陽光救助心理服務“1234”模式,起到了個人健康、能力提升、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培育社會良好心態的作用;提增高齡老人養老補貼標準,將80歲、90歲階段老人高齡補貼提高了60%、100%,全區45名百歲以上老人長壽補貼由每年4800元提高到19900元,以滿分成績通過全省醫養結合示范區創建驗收。城陽區以社區中心為載體的公共服務配套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城陽模式”和“青島標準”,大病救助的經驗做法進入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在全市推廣。
目前,城陽區每年投入的社會救助資金都在9000萬元以上,救助困難群眾達9萬余人次。
相關閱讀:城陽推動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取得實效
近年來,城陽區高度重視民生保障,按照“弱有所扶”目標定位,結合陽光城陽建設,推行“六度”模式,建立“五個機制”,實施“五化”標準,全力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和青島民政事業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被中央電視臺報道;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的做法在《人民日報》刊發。全區每年投入社會救助資金9000萬元以上,救助困難群眾9萬余人次。
推行“六度”模式,著力構建陽光救助新體系
探索現金救助和服務救助相結合的救助方式,推行“六度”工作法,打造多層次陽光救助新體系。
一是擴大救助廣度,出臺陽光政策惠及困難群眾。制定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等文件,把外來轉移人口家庭、務工人員和在校大學生、支出型困難家庭等納入救助。目前,已有153名新市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161名外來務工人員和在校大學生獲得臨時救助,82戶支出型困難家庭享受政策福利。
二是提高救助精度,搭建陽光平臺實現精準救助。整合全區18個部門、6個街道,以及部分社會組織、企業的救助信息,搭建救助數據信息平臺,累計精準救助9萬余人次。
三是織強網絡密度,營造陽光生活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學有優教行動,實施“愛心午餐”項目,近兩年為5348名困難家庭學生發放補助金643萬元。推進病有良醫行動,低保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實現100%救助。推進勞有宜業行動,區財政每年撥付專項培訓資金40萬元,300余名困難家庭人員實現就業。推進民有善保行動,在全市率先設立“失智專區”,105戶低保家庭住進新房。
四是加大救助力度,打造陽光社會強化保障力量。提高臨時救助標準,每人每次最高可達1萬元,特殊情況“一事一議”,可救助2萬元以上,年均救助超過900人次、500余萬元。每年街道設立300萬元臨時救助備用金。區財政今年投入177.5萬元,為全區72萬常住人口,購買自然災害救助責任險等10個險種。
五是轉變服務態度,推行陽光政務優化工作模式。圍繞不跑是常態、跑一次是例外,實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以及雙休、午休和工作日延時制度。在全市率先將低保和特困審批權委托下放到街道,社區“藍馬甲”全程代辦幫辦,工作流程由原來的40天以上縮短到15天以內。開發“誠心辦”APP,把“見面辦”變為“掌上辦”。設置民聲辦公室,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成立“海鷗”服務隊,對重點低保對象、分散供養人員開展定期服務。
六是提升民生溫度,創新陽光黨建塑造救助文化。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居委會、工作站、群團組織、社會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等“1+7”黨建服務聯盟,引領社會救助發展。構建“1+1”司法服務團隊,為每個社區配設1名律師、1名法律調解員,開展陪伴式司法顧問服務。
建立“五個機制”,努力推進救助工作法治化
一是建立市場引入機制。區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引導社會服務機構等參與社會救助,幫扶人員超過2萬人次。
二是建立主動發現機制。成立600余名“藍馬甲”信息員隊伍,深入群眾家中尋訪探察,目前已主動發現和救助困難群眾800余戶。
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成立區社會救助資源與數據管理服務中心,開發救助信息綜合平臺,實現部門、街道、社區各類信息充分共享。
四是建立統籌協調機制。統籌民政、人社、稅務、教體和殘聯等20余個部門,實現與農行、工行、建行等9家銀行信息聯網,形成救助合力。
五是建立心理關愛機制。探索非物質類社會救助服務辦法,成立“社會救助心理關愛基地”。建立1個社會救助心理關愛基地,打造線上線下2個陣地,建立人才、社工、志愿者3個隊伍,構建心理預警、需求服務、壓力疏導、危機干預4個機制,幫助救助對象克服自卑、難以融入社會等問題,使其充分感受黨和政府的關懷,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實施“五化”標準,助力社會救助取得新成效
一是救助內容綜合化。實施心理咨詢干預和社區融入服務,實現現金或實物救助到非物質綜合救助的轉變。
二是救助資源模塊化。打通社會救助主管和業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實現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兩個整合”。
三是救助手段多樣化。積極探索智慧救助,賦予“藍馬甲”主動發現、救助、監督職能,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100米”,實現“線上”和“線下”救助方式的融合。
四是救助對象普惠化。開展有溫度的救助,打破收入標準、戶籍門坎限制,實現困難家庭救助全覆蓋。
五是救助文化體系化。把黨建與民生相連、山東優秀傳統文化與救助文化相融,建立“自助+他助”并舉的社會支撐體系,倡導自力更生,實現由被動救助轉向為積極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