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治療方法有哪些?
肛裂治療-手術療法是治療肛裂的比較有效而徹底的方法。近年來,國內外治療肛裂的方法很多,現將國內常用術式簡介如下。
1.擴肛術:適用于肛裂、無贅皮痔、乳頭肥大等并發癥的病人,臨床上單獨應用較少,多融合于其它手術之中。
操作方法:在腰麻下,病人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局部常規消毒。醫生雙手戴無菌手套,并將雙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潤滑劑,先用右手食指插入其肛門內,再插入左手食指,兩手碗部交叉,兩手食指掌側向外側擴張肛管,然后逐漸伸入二中指,持續擴張肛管3~5分鐘,使括約肌松弛,解除痙攣。操作中注意不要用暴力或快速擴張肛管,以免造成粘膜和皮膚撕裂。病人術后每天便后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肛內注入九華膏。
2.肛裂切除術
局麻下,以肛裂裂口為中心,內至齒線,外至肛緣外約2cm,將肛裂及其病理組織一并切除,同時切斷櫛膜帶。在內括約肌下側緣下方,用彎止血鉗刺入,沿其肌層的外側,從內括約肌上端穿出,將內括約肌拉出肛門外,從中切斷,下端需用刀切開外括約肌皮下層一部分,使創口的創底與創緣平坦開放,保證引流通暢。保持創口開放,每日換藥。
3.縱切橫縫術:適用于Ⅱ、Ⅲ期肛裂,并伴有肛管狹窄的病人。
操作方法:在局麻下或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規消毒后,沿肛裂正中作一縱切口,上至齒線上0.3cm,下至肛緣外0.5cm,切斷櫛膜帶及部分內括約肌纖維;如有潛行性肛瘺、贅皮外痔、肛乳頭肥大和肛竇炎等,也一并切除。修剪裂口創緣,再游離切口下端的皮膚,以減少張力,徹底止血,然后用1號絲線從切開粘膜的頂端上0.5cm處進針,稍帶基底組織,再從切口下端皮膚穿出,拉攏切口兩端絲線結扎,使切口變成橫縫合。一般縫合2~3針,從而擴大肛管直徑。如切除組織過多,張力過大時,可在切口下方1cm~1.5cm處作一橫切口,進行縱縫合。減少縱切橫縫處的張力。外敷凡士林紗條。并用紗布壓迫包扎,用膠布固定。術后進流食2~3天,控制大便2~3天。便后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肛內注入玉紅膏。換藥6~7天后,拆線愈合。
4.側位內括約肌切斷術
適用于單純性肛裂或肛裂有潰瘍者,并伴有肛管痙攣性狹窄的病人。此法是肛裂手術中較常用的術式,于肛門或肛管側位作切口,將內括約肌下緣切斷使肛管保持松弛狀態,利于肛裂修復。
操作方法:在腰俞穴麻醉下,醫生用左手食指插入病人肛內,于肛門左右側摸清內外括約肌間溝,右手持白內障刀在肛緣外1cm~2cm處,刺入皮下,進至齒線處粘膜下層,由內向外,將內括約肌切斷,并擴肛5分鐘,傷口不縫合;或者于肛門側位肛緣外作一放射狀切口,用彎止血鉗由切口內挑出內括約肌切斷。術后處理向上。
5.后切術
是于肛門后位作切口,切斷部分內括約肌、櫛膜帶及外括約肌皮下部。本法適用于陳舊性肛裂并伴有贅皮外痔、肛乳頭肥大和潛行性瘺道的病人。
(1) 后位切開術:在局麻下,對病人先行擴肛后。沿裂口正中做縱形切口,上至齒線,下方略超出裂口下端,基底深度于切斷櫛膜帶和部分內括約肌環狀纖維為度。對嚴重肛裂病人,切口可向下端適當延長,也可切斷外括約肌皮下部,減輕術后疼痛,使引流通暢。同時,將上下端的裂痔、肛竇炎、肛乳頭肥大及潛行性瘺道等一次切除,再修剪皮膚,使之對合整齊。然后用凡士林紗布壓迫止血,外蓋敷料,用膠布固定。術后每天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局部用玉紅膏,換藥,一直到痊愈為止。
(2) 后位內括約肌挑出切斷術:局麻或腰麻下,于肛門后位肛緣處作一橫行小切口,用彎止血鉗由切口內挑出內括約肌下緣、櫛膜帶,切斷,擴肛。其它處置同上。
6.掛線術:適用于慢性肛裂并伴有潛行性瘺道者。
操作方法:在局麻下或腰麻下,醫生用圓針帶絲線從病人肛門裂口下端0.2cm處進針,繞過裂口櫛膜帶基底,至裂口上端0.1cm處出針,將貫穿絲線的兩端緊緊結扎。待6~7天后,絲線自行脫落。病人術后,每天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外敷黃連膏,至痊愈時為止。目前,臨床上已很少應用本術式。
- 肛裂常識
- 肛裂的病理變化特點
- 肛裂的病理改變有哪些?
- 肛裂病因病理概述
- 詳解肛裂病理變化
- 肛裂出血
- 怎么預防肛裂出血
- 如何預防肛裂出血?
- 什么是肛裂出血?怎么預防肛裂出
- 怎么預防肛裂流血
- 肛裂病因
- 常見誘發肛裂的原因有哪些
- 經常肛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肛裂的誘因是什么?
- 肛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肛裂癥狀
- 肛裂的癥狀
- 肛裂癥狀表現有哪些?
- 肛裂的癥狀具有什么表現呢
- 預防肛裂 肛裂的典型癥狀及表現
- 肛裂治療
- 哪些因素容易導致肛裂?
- 早期肛裂治療方法有哪些
- 肛裂治療方法有哪些?
- 肛裂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 肛裂預防
- 肛裂的保健工作
- 肛裂的預防和保健工作
- 肛裂患者的生活小常識
- 肛裂患者手術后飲食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