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島觀察】外資外貿逆勢上揚 西海岸如何做到的?
在全國設立10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名列其中。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陳志偉
11月15日,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達成。
11月4日,商務部宣布,在全國設立10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名列其中。
全球機遇、國家青睞,使處于“雙循環”中連接南北、貫通東西“雙節點”的青島西海岸新區,站在了中國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在疫情的不利影響下,青島西海岸新區外資外貿逆勢上揚,1-10月份,預計實際利用外資11.7億美元、增長15.9%;預計貨物進出口1715億元、增長1.2%,打出一場“翻身仗”。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青島西海岸新區何以實現逆勢上揚?究其原因,離不開“開放”二字。
站在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最前沿
2014年6月,青島西海岸新區獲國務院批復設立,成為第九個國家級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讓這里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百億級項目爭相崛起,投資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今年3月,青島西海岸新區與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擬投資600億元在青島橋頭堡國際商務區規劃建設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
“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投資青島西海岸就是投資青島未來。”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隨著青島西海岸新區跨越式的發展,這句話逐漸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共識。
開放,一直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最為鮮明的特質。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區域,從1984年設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到2014年批復成為全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再到剛剛獲批的全國僅10家的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已然站在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C位”。
西海岸新區獲批六年來,發展一年一個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2019年達到3554.4億元,綜合實力在19個國家級新區中位列前三強,在全省137個縣市區中位居首位,連續六年綜合考核全市第一,干出了新區速度、新區質量、新區標準。
青島西海岸新區保稅物流中心 。
對外開放開啟“西海岸模式”
走進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日本“國際客廳”,鐵臂阿童木“一帶一路”商城的工作人員正忙碌著。“商城里的日本優質產品不僅銷往中國各地,而且被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城負責人米山喜好說,“進了‘國際客廳’,我們感受到主人的高效,堅定了開拓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信心。”
以平臺思維集聚全球優質資源,以生態思維優化發展環境,青島西海岸新區高標準籌建了青島德國“國際客廳”、青島日本“國際客廳”,與黑森州、奧爾登堡市、中國德國商會等10多個州市、商協會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
國際客廳是功能區平臺的一個代表。近年來,青島西海岸十大功能區與行政區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一方面聚焦項目簽約、開工、建設和投產全鏈條,賦予功能區產業發展等7個方面173項經濟管理權限,另一方面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差異定位各功能區主導產業,匯聚了全區60%以上的項目、70%以上的投資。
利用高質量開放平臺,青島西海岸新區還與山東省16個地市21家功能區聯合發起成立山東功能區對外開放合作聯盟,攜手打造山東對外開放合作新高地。
“新區致力于以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面對新的形勢,西海岸要不斷加深開放的程度、擴大開放的層面、增強開放的力度、提升開放的水平,不斷適應發展新需求。”青島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區委書記孫永紅說。
作為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制定海洋產業突破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出臺支持海洋產業強鏈補鏈16條政策,聚焦船舶海工、航運貿易金融、臨港加工、海洋冷鏈、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科教服務等六大海洋優勢特色產業強勢出擊,切實扛起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的歷史使命。
中日韓消費專區電商體驗中心 。
自貿試驗區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制度創新的“新高地”。青島自貿片區獲批一年多來,搶占對外開放“制高點”,大力開展首創性、差異性、集成性探索,截至目前,青島自貿片區106項試點任務已實施96項,實施率超過九成,總結形成60余項改革創新成果,其中,保稅原油混兌調和業務新模式等全國首創型經驗案例13個。
跨境電商等新業態風生水起,中日韓消費專區電商體驗中心、青島跨境電商產業園投入運營,集聚跨境電商企業90多家,1-8月,新區共實現跨境電商業務貨值12.8453億元,占全市85.6%,其中保稅備貨一線進口7.8686億元,貨值占青島市98.3%,占山東省的70%以上。
青島港自動化碼頭 。
邁入“雙港口口岸”時代 推進高水平開放
以港強區,海洋港口平臺的建設使對外開放如虎添翼。青島西海岸新區推動前灣港、董家口港聯動發展,與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建立貿易往來,加快建設第四代國際貿易港,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
今年10月13日,在青島港碼頭,裝載來自巴西17.8萬噸鐵礦石的維多利亞輪,只用了不到兩天就完成了向日本大欣輪的轉運。
青島港董家口散貨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助理王陽說:“按照以往的正常流程,從卸船到二程船的裝貨、發運需要一周的時間,這次提前5天完成了轉運。”
變化來自青島自貿片區推出的“國際中轉+船船直轉”監管模式改革。過去,進口企業到港口,需要卸貨接受海關查驗。新模式下,他們可以將卸船作業線與裝船作業線直連,海關登船查驗,進口貨物無需落地就可直接裝船。
山東港口青島港前港分公司開發部經理助理劉清勝算了一筆賬:五天時間,碼頭可以多卸50萬噸貨,直接增加裝卸收入1000多萬元,也為后續的船東節省了大約90萬元。
新模式帶來了更多開放成果。今年前三季度,青島港完成國際中轉業務379.7萬噸,同比增加175%。
青島西海岸新區把港口作為陸海統籌、走向世界的重要支點,積極探索海洋港口平臺建設,與山東省港口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進港區融合發展。今年前三季度,青島港貨物吞吐量4.8億噸,增長5.3%,排名全國第三;董家口港口岸正式啟用,西海岸新區邁入“雙港口口岸”時代。
雙港口口岸帶來“磁力”倍增,百億級、十億級項目“扎堆”向這座城市集聚。今年1-10月份,青島西海岸新區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97個、總投資3496億元,其中百億級項目7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4個,中國500強投資項目11個。
依靠產業帶動戰略,西海岸成為中國北方制造業基地,一個開放發展的現代化新城區已經在青島西海岸崛起。
巴油FPSO項目P67船完成浮托,準備起航遠赴巴西。
改革創新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今年以來,全球貿易遭受重挫,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打通“雙循環”變得迫切。青島西海岸新區凝聚穩外資穩外貿合力,實現了經濟的穩定增長,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流的營商環境。
今年9月,山東艾瑞萊茵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僅用一天時間就拿到了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這標志著全國首個德商獨資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花落青島自貿片區。
據悉,該公司由德國艾瑞集團單獨投資設立,將面向全國市場提供最專業的德式養老護理培訓,打造赴德雙元制人才培養平臺。
“在我省設立外商獨資培訓機構沒有先例,外資若要參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一般只能通過設立中外合作機構的方式實現,并且辦學許可需要實地查驗。”青島自貿片區管委審批監管部有關負責人王海濤告訴記者。
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青島西海岸新區一系列改革攻堅舉措走在了全國、全省前列:在全國首創“一證(照)通”、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59類行業的申辦材料減少35.45%,審批環節減少56.04%,辦理時限縮減32.07%;在全國首創“審批-監管-執法”一體化平臺應用,搭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在全國率先試點建立智能化無感評標系統;在全省率先部署評標專家人臉識別簽名系統;在全省首推“一窗式”改革,15個綜合窗口無差別受理583項申辦事項……
今年以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通過持續優化企業服務,切實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堵點”“痛點”“難點”,持續推動企業在新區健康穩步發展。
青島西海岸新區更高水平開放的動能積蓄成勢,高質量發展的“成色”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