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專車"開通兩個月:他們和91名患者跨過冬天奔向新年
【青島新聞網原創】
記者 丁淑華 攝影 徐斌
去年10月中旬,年近70的張大爺照例在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進行血液透析,生病兩年,他已經習慣每周三次到離家不遠的三醫做透析。但這天,做完4個小時透析后,醫生告訴他:“大叔,因為疫情防控需要,三醫改造隔離病房收治新冠轉院患者,您得暫時轉去李滄東部醫院去透析了。”
東部醫院在哪?此前,張大爺并未聽說過這家醫院,怎么往返醫院讓他犯了難。
彼時,公交駕駛員江峰剛結束130路一上午的營運工作,拿著從家里帶來的午飯匆匆趕到食堂,此時他并不知道,在未來的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里,自己將和一群堅強的可愛的乘客相伴,跨過冬天,邁向新年。
倒兩趟公交走半小時,透析后病患虛弱得邁不開步
說起第一次去7、8公里外的李滄東部醫院做透析,張大爺印象很深,早上六點他和老伴兒早早出了門,倒兩班公交車再走半小時,從滄口公園附近的興華路,到世博園旁邊的天水路,兩個老人輾轉近倆鐘頭才到了醫院。
前往醫院尚且如此,透析結束回家更是要了半條命。“做完透析整個人都空了,頭暈、惡心還有貧血,走兩步路腿肚子直哆嗦,不用說走半個小時去坐公交車了。”從三醫轉院的91位身患尿毒癥的患者和張大爺的情況類似,家人兒女沒辦法每次接送,來回大幾十塊錢的出租車費讓他們咬著牙倒公交、步行就診。
不久,衛健相關部門和李滄區東部醫院就關注到了這些尿毒癥患者的出行困境,聯系了位于市第三人民醫院附近的城運控股公交集團李滄巴士第五分公司,組織公交專線車,接送患者做透析。
從籌劃到落地不足一周,2020年12月3日中午,從李滄巴士公司第五分公司駛出一輛特殊的定制專車,從興華路永平路車站,點對點發往李滄東部醫院,專人、專車、專門接送一群特殊的乘客91位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希望專車”跑起來了。

平穩駕駛,安全舒適地將病患送往目的地
“還有坐班車的么?”2月3日早上6點半,李滄區東部醫院的隨車醫務人員在專線車的服務群里面問道,體溫檢測、查驗健康碼一套流程結束后,6點40分,“希望專線”早班車準點發車。
駕駛員江峰早在6點就已經到崗,“消毒、清潔、暖暖車,早點來做好準備迎接乘客。”從1999年擔任公交駕駛員以來,從業22年的江峰經過報名、篩選,成為專線車兩名駕駛員之一。“我家里也有病人,加上覺得自己駕駛技術還可以,能保證將病患安全舒服地送到醫院,就在群里報了名。”談起報名初衷,這位憨厚的駕駛員這樣說。
江峰是兩個女兒的爸爸,大女兒26歲自幼患有腦癱,妻子在家全職照顧大女兒,也正是知道家中有病人的不容易,江峰更多了一份責任感。
“我之前開過的3路和130路公交車,途經小莊集、辛莊批發市場,除了早晚高峰,平時老年乘客居多,早就練出來,保證穩穩當當地送乘客到目的地。”多年的駕駛經驗,江峰從未出現過安全事故,不開快車,他能做到準確地判斷前車變道、剎車并及時做出反應,安全行駛里程達50多萬公里。
就這樣,從去年12月初,江峰和另一位駕駛員配合,每天早上6:40、中午12:10兩班車送病患到醫院,4小時之后再接回來,除了每周日醫院休息不用發車,兩個月來風雨無阻,“我們看病坐上了免費班車,司機師傅人好心細,醫生關懷備至,感謝政府的好政策!”張大爺說。
患者樂觀的心態,讓他在面對困難時也多了一層鎧甲
血液透析,是尿毒癥患者延續生命的希望,這個過程注定是漫長且艱難的,但在江峰眼里,這個群體卻不像想象中“苦大仇深”,相反非常樂觀積極,“每天一大早,乘客上車一句‘師傅早上好!’,下車就道一句‘辛苦、謝謝’,路上聽他們拉拉家常,今年哪的白菜好吃,明天雞蛋又漲價了……”,江峰說,這些人對待苦難的心態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家里大女兒從小患有腦癱,屬于一級殘疾,26歲了還是像小孩子一樣,時常任性。”妻子在家中照顧女兒,江峰掙錢養活一家,有時下班回家看到女兒不聽話,忙了一天的江峰一生氣就訓斥女兒幾句,“自從開了咱的‘希望專車’,讓我開始反思,女兒20多年長這么大,我不該跟她生氣,現在我知道控制情緒和孩子慢慢交流,效果很好。小女兒在今年上了師范,我們家的生活也像是坐上了‘希望專線’,越來越有奔頭!”
2月3日12點剛過,江峰從李滄區東部醫院將早上送過去做透析的乘客接回來,對車廂進行消毒、清潔之后,他從辦公室里拿出來自己準備的福貼和新年掛件在車廂里布置起來,“福”字一貼,年味兒就足了。
“這趟車開了兩個月,可能還得一直開下去,直到疫情過去。”從隆冬到初春,在“希望專線”上江峰和乘客一起奔向新年,“等年三十那天,我們一起吃餃子,見面互相道一聲‘過年好!’,想想都有點迫不及待了。”江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