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區(市)委書記訪談 | 平度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興績:把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把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訪平度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興績
——一個地方的發展,重在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忌在“翻燒餅”“瞎折騰”,搞亂了思想,搞亂了工作。
——千發展,萬發展,沒有項目是空喊;這本事,那本事,落下項目是本事。
——堅持“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考評獎懲機制,不僅考干了什么,還要考干成了什么,及時識別調整“油滑型”“老好人型”“安樂型”“不作為型”“木偶型”“糊涂型”干部,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產業強、城市美、農村好、人心齊,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平度。我對平度充滿感情,對平度的發展充滿信心。
一張藍圖繪到底
記者:一個區域的發展,思路是決定性因素,綱舉目張。新的一年,平度的總體發展思路是什么?
趙興績:思路決定出路,有什么樣的思路就會帶來什么樣的發展。兔年首個工作日,我們召開了市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明確了平度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那就是堅定實施“1153”工作思路,即堅持“以高質量黨建為統領”這一總要求不動搖,緊盯“打造青煙濰城市群會客廳和青島輻射帶動半島一體化發展橋頭堡”這一總目標不松勁,統籌抓好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生態宜居樣板區、民生幸福均衡區、社會治理引領區“五區”建設,著力強化改革創新、作風能力、督考落實三大保障,實干篤行、開拓進取,奮力推動平度高質量發展走在前、開新局。
一個地方的發展,重在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忌在“翻燒餅”“瞎折騰”,搞亂了思想,搞亂了工作。這個“1153”工作思路,是我們結合平度市第十五次黨代會部署,緊扣平度發展實際,對近幾年我們一直堅持的“1133”工作體系進一步明晰、優化完善的結果。這樣優化完善,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的體現,穩中求進,久久為功。
記者:有一句俗語:“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平度要富強,選擇制造業這個關鍵突破口。在平度市委確定的“五區”建設中,“先進制造業集聚區”排在首位就是這個用意?
趙興績:是的。今年,我們繼續堅持“工業立市興市強市”不動搖,把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由我擔任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建設指揮部指揮,下設由分管市級領導分別牽頭的雙招雙引、項目建設、園區建設、企業培育、要素保障五個攻堅專班,頂格謀劃、頂格調度、頂格推進,全面提升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
這幾年我們圍繞市委市政府賦予的青島市級先進制造業基地這一目標定位,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狠抓項目招引建設,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一些新變化、新成效。鋼研高納、萬洋眾創城、袁家村文旅綜合體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先后落地平度。2022年,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固定資產投資逆勢增長10.2%,已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8%、增加值增長4%,這些指標證明平度的發展勢頭良好。
青島鋼研高納高溫合金材料產業園。(資料圖)
“鏈條式”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
記者:當前,各地招商引資競爭日益白熱化,以平度的資源稟賦,如何突圍?另外,平度如何拿捏增量與存量的關系?
趙興績:千發展,萬發展,沒有項目是空喊;這本事,那本事,落下項目是本事。當前各地招商引資競爭很激烈,有些企業在投資時“待價而沽”,我們立足自身實際,堅持“積極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圍繞“招什么”,我們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10條重點產業鏈,依托龍頭企業,“鏈條式”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圍繞“誰來招”,我們成立了7個招商事業部和北京、上海、廣東3個駐外代表處,實行專業招商。圍繞“落在哪”,我們立足產業基礎,高標準規劃打造了“四區八園”,擎起了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圍繞“如何落”,我們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局,800余個政務事項實現集中辦理,為全省縣級市最多。先后培育引進各類基金72支、管理資金總規模接近200億元,竭力為來平投資創業者加油助力。去年,24個省級重點項目、51個青島市級重點項目落地,數量和投資額均創歷史新高,開工率、投資完成率均為歷史最好。
為了提高決策效率,更好招引優質項目,我們還專門成立了由市長、常務副市長、分管招商副市長、投資促進中心、自然資源局、財政局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六人小組”,對優質項目推進過程中涉及的突破性政策、難點堵點問題作出高效決策。今年,我們推動鎮街園區、產業鏈、專業招商“三箭齊發”,力爭招引更多優質項目,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
招商引資是增量,現有企業是存量。在抓好“增量”的同時,我們還注重抓好“存量”,更加注重服務現有企業,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給現有企業家應有的尊重。今年初八一整天,我帶領發改、工信等部門負責同志走訪調研了本地12家企業,向企業家們拜年、問暖、問發展,效果很好。企業創造財富,企業家更是一個地方的財富。我們主張要和企業家以心換心,一起商量怎么把企業做大做強。
記者:鄉村振興是平度的“必答題”,平度如何高水平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
趙興績:鄉村振興是平度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近年來,我們扛牢“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探索路徑”的使命,以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為契機,跳出鄉村看鄉村,立足全域抓振興,走融合發展之路,不斷開創“三農”事業發展新局面。2022年,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237.1億元、可比增長3.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萬元、增長6%;糧食總產145.6萬噸,約占青島市的50%,連續10年蟬聯全省產糧大縣“冠軍”,連續11年獲評國家超級產糧大縣稱號。此外,平度市還入選2021年“全國鄉村振興百強縣”和2022年山東省“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重點縣。
新的一年,在“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上,我們將聚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樹牢平臺思維、生態思維、要素思維,立足特色、放大優勢、創出示范,加快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探索路徑、作出示范。
大澤山葡萄種植戶豐收的笑臉。(資料圖)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記者:生態宜居不僅關乎城市品質,也關乎民生福祉。平度建設生態宜居樣板區的發力點是什么?
趙興績:生態宜居是美好生活的愿景,是增強城市吸引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我們打造“會客廳”“橋頭堡”,首先要做好“吸引人、留住人”的文章,厚植“近者悅、遠者來”的生態。為此,我們提出打好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四場攻堅戰。
平度在這方面歷史欠賬比較多,我們希望通過生態宜居樣板區的打造,不僅釋放城市發展空間,也更好改善群眾生活。為此,我們縱深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加快推進總投資372億元的111個青平兩級重點攻堅項目建設,加速1.5萬畝舊改騰退地塊高端產業、優質項目導入,持續抓好44個舊城片區搬遷改造和20個安置區項目建設,集中攻堅滯留戶搬遷,推動10個安置區年內交付回遷,確保群眾早日住上“安心房”。值得一提的是,在舊城片區搬遷改造和安置區項目建設中,我們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規劃、征遷、安置全過程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最大程度讓群眾滿意。
加快建設的平度南部新區。(資料圖)
記者:民生實事,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平度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回應群眾最關心迫切的需求?
趙興績: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管平度的發展任務很重,但我們仍把絕大部分財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已連續10年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八成以上。但平度屬于“吃飯財政”,再加上這幾年受剛性增支影響,民生投入缺口較大,教育、醫療、養老等一些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到位。去年,群眾來信來電反映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類問題3.1萬件、同比增長85.97%。這些問題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攻堅的重點。我們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快推進總投資58億元的10件38項民生實事,重點實施業有所就、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等四大工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奮力書寫幸福溫暖的平度“民生答卷”。
濰萊高鐵平度站。(資料圖)
最大的挑戰還是發展
記者:發展,實質是“審時度勢”之下的路徑選擇,是在尋找最優解,您認為,平度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趙興績:我認為,當前最大的挑戰還是發展。平度有著自身發展的優勢,但由于民生支出等各種負擔較重,面臨著保障的壓力,發展的壓力。另外,盡管有空間優勢,但由于區位、配套等原因,大體量優質項目和高端人才的招引比較困難。
值得欣慰的是,當前,平度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去年全市信訪量比2021年下降55%,四級網上信訪總量和重復數量均同比下降58%,降幅均居10區市首位。我們充分發揮12345熱線作用,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將群眾訴求分類整理,及時發現一些苗頭性的問題,把“送到家門口的群眾工作”認真做好,提升辦理過程和結果的滿意度,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千斤重擔眾人挑。當前平度干部群眾的精神狀態很不錯,這是我們干好各項工作的底氣。今年,我們將持續深化“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以更大力度推進“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讓廣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我們更加注重在基層一線歷練選用干部,對那些工作干得出色特別是在關鍵時刻、重大任務面前豁得出來、沖得上去的干部,符合干部任用條例,大力褒獎、大膽使用。堅持“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考評獎懲機制,不僅考干了什么,還要考干成了什么,及時識別調整“油滑型”“老好人型”“安樂型”“不作為型”“木偶型”“糊涂型”干部,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記者:在您的心目中,理想狀態的平度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趙興績:產業強、城市美、農村好、人心齊,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平度。我對平度充滿感情,對平度的發展充滿信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杰 李德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