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APP

打開

領略青島方言的魅力!國際母語日即將到來,聽聽這些人的故事……

2023-02-20 08:03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安陽來、踢蹬、扎古、夜來……

“蛤蜊味”青島話你還會說嗎

明天是國際母語日 記者采訪島城專家學者了解青島方言的發展傳承情況 民間學者王建升編著《青島方言》一書

為了保護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從2000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2月21日設為國際母語日。母語既是一個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漢語作為中國人的母語,是我們自幼習得的語言,但是對于全國各地的人們來說,還有另一種母語——方言。

“安陽來”“踢蹬”“扎古”“夜來”……作為青島人的你,青島話還說得溜嗎?在國際母語日到來之際,記者與專家學者針對青島方言的來源、特點以及保護、推廣的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探討。方言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傳承青島方言,其實就是在保護青島文化。

青島方言有多個來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方言是暖心的人間煙火,記錄了城市的故事和過往,傳承著鄉情與文脈,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坐標。

“咱青島方言得以在全國引起反響,我想主要起始于黃渤老師在《瘋狂的石頭》中扮演的角色‘黑皮那一口地道的極具表現力的青島話,‘恁是哪個埝兒的?這是哪來這是?你干什么來?香蕉杠好吃來’……真切自然,接地氣,讓觀眾耳目一新。”青島市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青島方言》的作者王建升說。

王建升和他編纂的《青島方言》。

一般來說,目前專家學者公認的青島方言的來源有四個:一個是膠州、高密、即墨和周邊地區的語言,這是青島方言的母語來源。二是齊魯的古漢語,即3000年前的“齊魯官話”,因而方言中流傳下來一些古語詞,例如“拖鞋”是土話,而對應的“靸韃”是官話;“香菜”是土話,而“芫荽”是正宗的官話;“釜炱”一詞,更是自商周時期就有。三是受四川、云南、江蘇和山西等地的方言影響,因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這些地方的移民來到青島。四是受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外來語影響。比如青島人把井蓋叫古力,就是源自德語gully一詞;把拳擊叫鮑克斯,則源自英文box。

青島方言只有三個聲調

記者了解到,作為城市方言,青島方言的歷史不到百年。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于建松介紹,根據方言內部差異,青島方言可按市區、黃島(膠南)、嶗山、城陽、即墨、膠州、平度、萊西區域分為8種,具有形成歷史短、發展變化快的特點。

“青島方言屬于膠遼官話,是獨具特色的城市方言。它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有突出的特點,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邢軍表示,在詞匯方面,青島方言別具一格,對于同一事物或現象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說法,如“舒服”在青島話中就至少有6種說法,包括愉作、受用、舒坦、舒索、熨帖、恣潤等,這些有著細微差別的同義詞,使得語言表達特別生動細膩。

“總體來說,青島方言語音方面的特點體現在聲母細化、韻母簡化,古音豐富。”王建升告訴記者,青島方言中保留古音的例子很多,如將“枕頭”稱為“豆枕”,因為“頭”的繁體是“頭”,屬形聲字。

普通話的同一組聲母,在青島方言中卻被分為兩類,這也是青島方言在語音方面的一大特點。比如說普通話聲母“zh”的發音,在青島話中分為兩類,從而導致在普通話中發音相同的“知”和“支”,在青島話中卻發音不同。“再就是聲調方面,青島話的聲調減少了,普通話有‘陰、陽、上、去’4個聲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而從專業角度說,青島話只有陰平、上聲、陽平去三個聲調。”于建松說。

邢軍告訴記者,青島是一個移民城市,語言之間的碰撞所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年輕人和老人說的話已經出現了差別。“青島是港口城市,開放性強,市區經濟發展得好,吸引了眾多外來人口,市區方言受到影響,會產生一些變化。相對而言,郊區由于人口流動性相對弱一些,方言變化得較慢,慢慢形成了青島不同地域之間方言的差別。”

從小學方言利于智力發展

1994年從山東大學畢業后,邢軍便參與編寫《青島市志·方言志》,在編寫過程中,她對青島方言逐漸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與了解。“我雖然不是青島人,但是在研究青島方言的這20多年里,已經對它產生了一種很深厚的感情。”在邢軍看來,語言不是空洞的,它是和當地民眾、當地文化緊密相連的。“我們去即墨、膠州、萊西等各個地方采風、走訪時,往往一待就是好幾個星期,跟當地人吃住在一起,建立起感情,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研究方言和它背后的文化。”

在邢軍看來,山東方言有著自身的特點,也承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但是相較于某些南方方言,因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威望和關注度沒那么高,“舉個例子,像粵語歌、粵語影視作品的流傳度就比較廣,廣東人日常溝通也都是用粵語交流,浙江也有著以吳語為基礎的評彈、昆曲等藝術形式,大家會因為喜歡這些藝術作品,從而關注當地的方言文化。這樣比較來看,我們山東在這方面做得還稍有欠缺。”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像青島也有茂腔、柳腔這樣的地方藝術,只有用當地方言去演繹,才更具魅力和特色。所以我們傳承這些地方藝術、保護方言,其實就是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于建松說。

邢軍表示,早些年全國大范圍推廣普通話,這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的事情,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推普不是說讓大家不學方言,語言的傳承需要從小建立,方言和普通話絕不沖突。”邢軍說,“現在的孩子們在學校里很少有說方言的機會和環境,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多說一種語言或者一種方言對自身的智力發展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在中小學、幼兒園階段有機會讓孩子們去接觸方言,哪怕是以做游戲、唱歌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是有幫助的。”邢軍建議,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學習方言,從中了解城市歷史,傳承青島獨一無二的地域文化。

“普通話是我們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但是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應該通過多種方式記錄、保護方言。”于建松說,“‘吃蛤蜊、哈啤酒、洗海澡’是大家最熟知的幾句青島話,而青島話作為青島的名片或者符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在不同場合進行滲透與宣傳,利用明星效應是其中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人物故事/

一本《青島方言》20年赤子之心

“曖曖青燈夜向深,臥聽檐雨話鄉音。”方言是暖心的人間煙火,記錄了城市的故事和過往,傳承著鄉情與文脈,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坐標。你還會說方言嗎?你的孩子或后代還會說方言嗎?正在消逝的方言背后,有一些默默為之努力和挽留的人物故事。

王建升是青島市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20年來,他憑著一股執念和無比的熱愛,矢志于青島方言的搜集整理與文化考證。他走過許多偏僻的鄉間小路,點著無數照亮深夜的燈光,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披沙揀金,把工作之余的所有休息時間都放在探尋和研究方言上,終于在去年出版著作《青島方言》,全景式呈現青島方言整體面貌與特點。近日,王建升在采訪中向記者講述了該書創作背后的酸甜苦辣。

/緣起/

不想讓青島話變成“回憶”

天下有情是故鄉,人間誰不念鄉愁?王建升是土生土長的嶗山人,呱呱墜地,便是故鄉,風聲雨聲,合為鄉音。在他的記憶中,方言描繪了人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最初場景,也記錄了童年的真和青春的夢,繪制了人生的底色。

“20多年前,在嶗山區參加工作后,我偶然讀到報紙上一篇關于青島方言的文章。那一刻,從小熟悉親切的方言鄉音以一種全新的感覺撲面而來,引燃了我對方言的關注與興趣。”王建升回憶道,他從此開始在沒事的時候寫一些有關方言特色詞的文章,有時也到報紙上投稿,“大約寫了一年多時間,積累了二三十篇小文章,每篇文章主要是介紹一個方言詞的來龍去脈。”隨著研究的深入,王建升逐漸發現,青島方言是內涵極其豐富的語言寶藏,然而長久以來,關于青島方言的研究非常少。他告訴記者,可以追溯的最早關于青島方言的專門論述,是1928年的《膠澳志》,里面收集了部分青島地區的比較有特色的詞匯,但是數量很少,大量有文化價值的古語詞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詞匯沒有被整理保存。同時,《膠澳志》上面記錄的一些詞語,在如今青島人的日常口語中幾乎絕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普通話的普及,老一輩人說的方言詞語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能說地道青島話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了。”王建升意識到,單憑個人興趣偶爾寫寫有關青島方言的文章,發揮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一想到承載著一輩輩人記憶與鄉愁的青島話將逐漸成為遙遠的回憶,就覺得很可惜。”于是從2003年開始,他有了系統全面地整理一本青島方言詞典的想法。但是想想容易,做起來難。王建升拜訪了諸多學者和教授,教授們在給予方向性指導和精神鼓勵的同時,也指出一個民間研究者想做這門學問很難,因此整理方言必定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經得起熬煉,耐得住寂寞。

/探尋/

與老人們交朋友“套話”

從王建升下定決心編纂一本青島方言詞典之后,他便專心投入了這場漫長的與時間的賽跑,這一跑就是20年。“方言詞匯不是‘隨叫隨到’的,也不是自己閉門苦思、獨自搜求就能盡得的。口語中的方言詞匯有它自然流淌出現的時機,當時若無機緣捕捉到,以后便不知要再等多少日子。”王建升說,于是他利用一切機會,一下班就去找本地老人拉呱聊天,傾聽生活故事,原汁原味地記錄方言鄉音。慢慢地,他找到了“竅門”:“我交的‘老朋友’要對俗語很愛好、對市井文化很愛護,同時還喜歡談天說地、很健談,對青島的地域文化有話說。”王建升讓周邊的親戚朋友幫忙打聽,自己也一趟趟走街串巷,隨身帶著本子,邊走邊聽、邊聊邊記。

“這些土得掉渣的東西,你怎么還感興趣?”有些老人笑著打趣王建升。在很多老人看來,他們口中的方言常常成為身邊的孩子、年輕人取樂的對象,怎么會有人奉為“寶貝”,想要了解研究?“我就是覺得有價值,愿意去研究。”王建升的真誠打動了老人們。有些方言詞語的使用需要特定的語言環境,往往在自然而然的談話語境中才能使用,不是一下子就能說出一個方言詞語有哪幾種用法。為此,王建升一旦認準了一位“老朋友”,平日里沒事就常常打電話,晚上下了班就去找對方聊天,這都是極耗費時間的。

有一次,王建升專門把一位80多歲的遠房親戚請到自己家里住了一個多月。“朝夕相處,老人漸漸習慣了隨時隨地與我交流,我從他那里了解到很多老歌謠。”王建升欣喜地說,“跟原本不熟悉甚至陌生的老人,只有慢慢先交成朋友,他們才會產生與你交流的欲望。”直到現在,王建升還與很多“老朋友”保持著聯絡,往往一段時間因為忙而沒有聯系,很多老人便打來電話問:“你怎么最近沒找我?啥時候再來找我玩啊?”

/堅持/

整理素材每天只睡4小時

為了探尋方言詞匯的本字,摸清歷史演變的脈絡,過去沒有漢語言文字學基礎的王建升買書、看書,一點點琢磨、記錄、研究,從漢語方言研究的發軔之作開始入手,從《說文解字》《廣韻》《集韻》及歷代語言詞典等漢語語言學典籍,到唐詩宋詞、元曲雜劇、小說筆記、俚曲唱詞、典籍方志,乃至全國各地的方言資料,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不斷搜集累積。20年間,巨大的工作量面前,他推掉了下班后的應酬交往,放棄了周末的休息放松時間。但是王建升說:“每次鉆到書房里,坐在書桌前,是我最亢奮、精力最飽滿的時候,即使忙到凌晨,也絲毫沒有困意。”

“我們平時說的‘菢了一窩小貓’,‘菢’是妥妥的古漢語;‘爭競’‘家去’在古代是通行語;青島方言里各種有趣的動作詞都有它的歷史,從唐詩《春曉》中可以看出,‘夜來’一詞早在唐代就已被普遍使用了,從宋代開始,‘夜來’一詞兼有‘昨夜’和‘昨天’兩個意思,而它在青島方言中的意思正是‘昨天’……”王建升在眾多歷史典籍中尋取每一處與家鄉方言有關聯的蛛絲馬跡,以此窺得語言洪流之下一直被忽略的青島方言的真實面容,揭示鄉音土語背后的眾多隱秘,探求其源與流、脈與根、神與魂。

經過了十幾年的大量積累,王建升手寫的筆記本攢了幾大本,電腦上的文件夾一個又一個。2016年左右,他開始著手對這些青島方言詞匯素材進行整理、歸納、錄入。“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那兩年時間,我適逢工作上不是很忙,于是就要求自己一定要趁著時間還充裕,高效地把詞匯錄入工作完成,于是幾乎天天到凌晨2點才睡。那時家距離單位比較遠,早上6點多要出門上班。”兩年多時間,幾乎每晚只睡4小時,讓40多歲的王建升的身體面臨挑戰,遭遇頭痛、脫發,更讓家人、朋友和同事感到不理解。但他卻樂此不疲。他說:“每天晚上的熬夜對我來說不是‘熬’,而是想睡也睡不著,腦海中不斷涌現的詞匯讓我停不下來。每次查到原來這個字這么寫,或者找到一些古籍中的佐證例子,就像撿到了寶貝似的高興。”

/收獲/

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方言

去年,王建升編纂的《青島方言》作為2021年度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正式出版,從文化的角度對青島方言的語音、語法、詞匯進行全新的解讀,明晰青島方言的歷史發展脈絡與文化特征。對青島眾多方言本字進行考釋,解答一些方言詞匯“只知其音,不知其字”的問題,通過對青島方言的縱向歷史溯源,對眾多歷史專著、歷史筆記、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與青島方言有關聯的詞匯進行搜集考證,一同研究。書中收錄了方言詞條2600余條,并逐一注音、釋義、舉例,由國家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青島方言發音人胡延竹老師對全書詞條逐一核對發音。其實里面收錄的詞條只是王建升20年心血研究的一小部分,為了實現更好的普及性,他在出版前親手刪掉了許多詞條,并且將原稿中方言詞的國際音標,一一改為了拼音注音。

看到這本書,原本不理解他的家人、朋友都為他點贊,佩服他的耐心和堅持;在新華書店、不是書店等處,不少感興趣的市民或游客翻閱著這本書,大量的生活場景例句、文獻資料與古典文學作品釋例,讀起來猶如在古今之間穿越,在市井與鄉野間穿行。

《青島方言》里有社會百業和人生百態,有鄉村農家的柴米油鹽,有里院市井的家長里短,更有編纂者孤單的背影,奔波于市井農家做田野調查,日日夜夜考釋本字、追溯流變,更能感受到他一路走來所獲得的那份喜悅和收獲。

“方言的精髓與魅力是微妙而傳神的,絕不僅僅存在于發音、詞匯和語法中,更多體現在現實發生的具體說話行為中,蘊藏在包含生活智慧的民諺俗語、民間戲曲歌謠等諸多地域文化寶藏之中。”王建升說,因此他始終堅持將方言研究與青島地域的文化精神對接貫通,全面、立體、鮮活地呈現青島方言的原貌及價值魅力。今年,王建升計劃將自己編纂的另一本《嶗山方言》也進行出版。

厚植鄉土文化之根,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一個為方言無私奔走研究的基層民間保護者,王建升寫出了很多人心中的理念:無論以后對普通話接受到什么程度,內心總有一部用家鄉方言寫成的詞典,還有一方用這詞典構筑的精神家園。“歷史是偉人的傳記,方言則是一代代平凡民眾的碑傳。”王建升20多年的默默研究展現了一個赤子對家鄉的拳拳之心,也希望向每一位在青島這片土地上生長、生活、奮斗的人致敬。他說:“這只是一個起點,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來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重視和保護方言,認識到方言的價值和魅力。”

/對話/

記者:對于方言該如何保護和傳承,有哪些想法?

王建升:從10多年前開始,國家語委和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就提出了語言資源的保護,這是很重要的。過去,方言被很多人視為是阻礙國家發展、阻礙普通話推廣的因素,提出語言資源概念以后,就意味著所有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資源,都有它的文化積淀、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2015年開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把方言調查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結合起來。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些省份比如湖南還得到了民間力量的支持。真正把方言列為保護對象,應該是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之后。這份文件里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

對于方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我認為首先觀念上,大家應把它看成是一個要珍惜的對象,在普通老百姓中觀念也開始在改變,這可以從家庭做起。其次,我相信除了學者、民間研究者的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各方面機構和力量的共同參與。比如參照各地開展的一些保護方言的活動,有一些電視節目招募方言發言人,或者舉行英語、普通話、方言的三語比賽,或者成立集合學界、政界、文藝界等的方言文化交流協會,博物館里可以有專門的“方言館”,再比如方言進校園活動……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來增強人們對于方言的興趣和認同意識。(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楊健劉文超實習生李欣姚攝影報道)

魯漢、“趙廠長”、xuán了、阿萌……

他們用家鄉話講青島故事

明星、自媒體博主、行業大咖的宣傳與推廣讓青島方言在全國漸漸有了知名度

青島話最近幾年在全國的知名度逐漸變大,一方面與黃渤、黃曉明、沙洲等一批青島籍明星在影視作品、歌曲等方面的宣傳有關,一方面離不開青島的飛速發展。如今,一提到“哈啤酒,吃嘎啦”,許多外地人都知道這是青島話,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除了明星外,還有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島人,在短視頻、歌曲中添加了許多青島元素,讓青島方言為來自天南海北的網友觀眾所熟知,他們用自身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青島方言的魅力所在。

利用自身影響力讓大家了解方言

代表人物:魯漢

“關注魯漢,聽青島故事。”對于喜歡刷抖音的網友來說,這句話一定不陌生。挖掘青島文化故事、普及青島民俗民風,在不少粉絲眼中,魯漢就是“行走的青島民俗文化”,他通過一段段蘊含城市特色的視頻,讓更多人了解青島、愛上青島。齊魯文化之星、青島拔尖人才、青島文化學者……除了自媒體達人,魯漢身上有著多重“標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年前,他的身份是一名警察。2003年,他辭去警察工作,專注于研究青島的民俗民藝,將愛好變成自己的事業,成為一名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研究民俗民藝,方言是重要的一部分。”對于青島方言的來源、特點,魯漢也有一定的研究。“青島話地域性比較明顯,每個區市的口音都有不同,像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對話,一聽就知道對方是滄口的還是嶗山的,西鎮口音也能聽出來。”據魯漢介紹,即便都屬于城區,西鎮和東鎮的口音也有所不同。“當年西鎮住的大多是從臨沂、日照等地來的勞工,多從事體力活,他們說話的語氣比較重。東鎮則是小商業聚集的地方,經商往來的人比較多,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而和老城區的口音相比,嶗山地區的口音則自成一體。“一般來說,環境越閉塞的地方,方言就越有特色,受外來的影響越小。以前嶗山交通不便,住在山里面的人出來一趟不容易,和外來人口接觸相對少,所以在口音上受到的影響也少。”魯漢告訴記者。

“多年來,我們進社區、進學校,跟老人和孩子談民俗文化,但始終有個瓶頸——沒有渠道去對接從20歲到50歲的‘社會中堅力量’。”魯漢對此深感遺憾。短視頻平臺的出現,幫助魯漢解決了這一困擾他許久的問題。讓更多青島人、新青島人、外地人了解青島,因為“青島故事”愛上這座城市,是魯漢一直想做、一直在做的事。

翻看魯漢的抖音賬號,記者發現有40多段視頻都是和青島方言有關的。“噶”“呣啦”“將軍保”……魯漢用一口“青普”講述了一些青島方言特有詞匯的來源與故事。“方言是對一個地方文化的升華和高度概括,它不單單是一種語言。我們傳承方言其實是在傳承地方文化,里面有人文、有民俗,甚至還包含著當地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的歷史發展痕跡。”

對于魯漢來說,研究青島文化不僅僅是愛好,更是一種情懷。“我從小生在青島、長在青島,這片土地是我了解得最深最透徹的地方,所以我覺得應該深入研究自己家鄉的文化。而在這么多年的研究中,我越發覺得青島有很多東西很值得琢磨,方言是其中一部分。”

“我發抖音以來,在大多數視頻中都是說青島話,也有網友問我怎么不說普通話?我覺得如果我不說青島話,那么我講的青島故事就不夠接地氣;可如果我青島話說得太多,許多外地人可能又聽不懂,所以這也是一種矛盾。”在魯漢看來,這種情況下,加強本土文化的推廣就是十分必要的。“沙洲的歌曲讓許多年輕人愿意說青島話,黃渤的電影讓全國觀眾聽到了青島話。讓更多有話語權的人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向外推廣,這也是我在抖音上向大家分享青島方言的原因之一。青島現在有很多網紅大V都在自己的視頻中加入許多青島元素,大家利用自己的粉絲效應,一方面可以讓本地人更加具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能讓青島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

“這是一個文化多樣性的時代,說方言和說普通話并沒有沖突,只有讓更多年輕群體、外來群體了解方言、感受到方言之美,我們的方言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魯漢說。

將方言作為元素融入作品

代表人物:“趙廠長”

“過分了昂!”憑借一口“青普”,擁有幾百萬粉絲的青島網紅“趙廠長”,在短視頻平臺深受青島人的喜愛。而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青島電視臺主持人趙舞陽,《青島全接觸》《夠級英雄》《智斗地主》……他主持過的許多節目深受中老年觀眾的追捧。后來,他開始在抖音上做自媒體,用的名字是“趙廠長”,拍了很多深受各地網友喜愛的有趣視頻,知名度越來越高,目前已經收獲了350多萬粉絲,獲贊數近7千萬,粉絲的年齡段也逐漸年輕化。

本土棋牌、本土方言、本地工廠大院的生活經歷,造就了“趙廠長”特殊的身份:“我出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家里人都是廠里人,小時候我以為天底下最大的官就是廠長。那時候的文化形態比現在有意思得多,大家一輩子就待在一個廠子里,在廠里大家都會自尋其樂。”在趙舞陽看來,現在每天在直播間里和粉絲們一起聊天、購物、交友,也像在一個廠里的樣子。于是快樂加工廠,生產“逗你丸”便成了“趙廠長”的Slogan。

“趙廠長”的段子里融合了青島方言、青島文化等多種青島元素,例如桂琴大姨系列、“過分了”系列、“青島話與臺灣腔”系列等。“剛開始創作的時候沒想那么多,因為我平時說話習慣就是這樣,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也會選擇用方言表演,就覺得我拍視頻也可以用方言。沒想到視頻播出后反響很好,不僅青島本地的網友喜歡,很多外地的朋友也充滿興趣。”讓趙舞陽驚喜的是,自己的視頻不僅讓外地人了解了青島,還收獲了許多在外游子的關注,“很多人都說在異國他鄉聽到我的青島普通話,特別有親切感。”

生在青島長在青島,趙舞陽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大家一談起青島就總說“哈啤酒吃嘎啦”,其實青島還有其他很多人文的東西可以被發掘。“像是方言系列作品其實展現的是青島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桂琴大姨’展現了中老年婦女生活的幸福感和接受新鮮事物過程里的喜劇沖突,‘過分了’系列用山東人的實證和敏銳目光、熱愛生活的心態解讀世事。”

如今,趙舞陽不單單是做與青島方言相關的產品,更多的是把方言當做一種元素,通過不同形式表現出來。“比如直播帶貨時,經常會融入一些‘語言梗’‘諧音梗’,滲入一些青島元素,做出不同形式的創新。”

最近幾年,隨著方言說唱、方言綜藝的盛行,也讓方言的呈現方式越來越鮮活。如何做好青島方言的傳承與保護,趙舞陽對此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我看來,方言還是要以使用為主,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樣在使用上讓大家對青島話不斷產生新鮮感、親切感。青島現在涌現出了一大批做得很出色的方言博主,大家百花齊放,這種感覺非常好。只要有人能夠一直使用方言,用方言做出讓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它就不會消失。”趙舞陽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將方言記錄下來,比如建立語言庫、進行文字性整理等。現在青島已經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情了,我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像是一些我們常用的方言詞匯,大家用得多了肯定不會忘記,但是稍微生僻一些的字詞,說的人越來越少,逐漸就會被淡忘。讓青島方言變得有據可查、有史可考是很有必要的。”

用歌聲唱出濃濃青島味

代表人物:xuán了室內合唱團

你可能聽過黃曉明用青島話秀Rap,也可能聽過黃渤飆方言來一段詩朗誦,但你可能沒聽過滿滿“蛤蜊味兒”的大合唱。

在青島,有這樣一個本土室內合唱團,團員都是土生土長的青島的年輕音樂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是許多歌曲都帶有濃濃的“青島味”。他們還有一個極其接地氣的名字——xuán了室內合唱團。

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董磊是xuán了室內合唱團的團長、指揮兼作曲。說起創建合唱團的原因,他用“意料之外”來形容。“我一直做音樂工作室,所以認識了很多音樂圈的朋友。2017年,11個畢業于各個音樂學院的小伙伴集結起來,大家都有一份熱愛音樂、青島的情懷。”董磊說,“合唱團組建后,每個星期排練一次,大家都比較好玩、愛搞笑。后來成員越來越多,大家就開始自己寫歌詞,然后再一塊排練。”

提到為啥用“xuán了”當合唱團的名字,董磊說,一直以來他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家鄉青島組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文化合唱團。在征集合唱團名字時,很多團員都提出使用青島方言來命名,結果“真xuán了”人氣最高。“‘xuán了’是一句地道的青島話,就是特別好、特別牛的意思,這個一說出來就讓人覺得很好玩,也很有青島味兒。”

“把生活融進歌里,唱出青島的風味”,這是董磊對“xuán了”的定位,也是他創作的源泉。一本正經的唱腔配上俏皮搞怪的歌詞,董磊用青島的特色方言寫出了一首首或感人或搞笑的歌曲。

xuán了室內合唱團推出來的第一首歌就是團歌《xuán了》。歌詞實際上是合唱團團長和副團長的日常對話與互相調侃,這首歌甫一推出就成了網絡上的爆款,很多青島網友就此成了他們的“自來水”。從那以后,他們推出的每一首歌曲都有一個令人捧腹或感動的故事,《我們很缺男高音》在B站的播放量達到幾百萬次;董磊為女兒創作的《寫一首歌送給你》贏得了眾多年輕父母的共鳴;為青島創作的《青島旅游攻略》得到央視點贊;合唱團憑借翻唱的青島方言版《Mojito》,成功斬獲《2020我要上春晚》第六期冠軍……

如今,xuán了室內合唱團越發發展壯大,已經有45名成員,并多次進行全國巡演。“我們每一次去外地演出都會選擇演唱幾首和青島有關的歌曲,這些帶有‘青島味’的歌曲也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觀眾的喜愛,很多外地聽眾在聽了我們的歌曲后,都覺得特別有意思,對青島話也深感興趣,甚至會模仿幾句。”董磊表示,隨著越來越多青島籍明星的宣傳推廣,青島話在全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作為土生土長的青島合唱團,“xuán了”也希望用歌聲把青島的文化和力量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青島、愛上青島。

“希望更多青島籍的明星以及不同行業有影響力的人,通過不同方式繼續加大對青島方言、青島文化的推廣,讓大家知道青島不光能‘哈啤酒吃嘎啦’,更是一個美麗又浪漫的城市。”董磊說。“今年6月開始我們會啟動新一輪的全國巡演,現在正在加緊訓練。未來我們肯定會繼續創作和青島有關的歌曲,把更多的青島本土原創音樂唱響全國,給更多人講述我們青島的動人故事。”

讓說方言變得洋氣起來

代表人物:阿萌

一位80后小伙與一位長著皺紋的西海岸大姨,這對看似不搭的“搭檔”卻用地道的方言、幽默的對話,聯手打造了西海岸新區“最強網紅天團”——“阿萌來了”。

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的孟萌,在浙江寧波電視臺做了一段時間的主持人,工作12年后,懷著對互聯網的向往和對家鄉的想念回到青島創業,做起了短視頻。他做過多種嘗試,沒想到帶著大姨拍段子火遍了全國。談起做短視頻的初衷,孟萌說純粹是一種思鄉情懷,在他的很多視頻節目里,除了能看到搞笑幽默的段子,更看出他對家鄉深深的眷戀。他表示,由于常年在外地打拼,再加上他本身又有非常深的家鄉情結,所以就想做一檔方言類節目。最初并沒有考慮太多,只想做原創類的方言短視頻逗大家開心,后來發現很多人已經不會講青島方言了,尤其是一些不太常用的方言詞匯正在慢慢消亡,這讓他意識到保護方言的重要性。“方言對當地人來說會引起一種特殊的情懷,所以當有一檔質量比較高的方言節目出現的時候,我們一下子就火起來了。”

“最開始想做方言節目時,想找身邊的人來配合。我想了一圈沒找到合適的人,然后突然想到我大姑,就請她來試一下,沒想到對戲之后,感覺就來了,而且觀眾的反應也非常好。”如今,孟萌獨立運營的微信公眾號“阿萌來了”及抖音賬號,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網絡正能量,目前已經收獲了260多萬粉絲的喜愛,全網作品獲贊量達到3800多萬。“這個欄目在青島幾乎是家喻戶曉了,大姑也成了‘名人’,拍攝視頻讓她覺得很有網絡參與感,生活也變得更加充實了。”

“我在南方待了這么多年,越來越覺得,方言其實是家鄉的一種符號,尤其遇到老鄉時,一張口就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孟萌說,“我們說普通話是為了走得更遠,而說方言是為了不忘記自己為什么出發。”很多人覺得方言短視頻濃厚的地域屬性注定讓它的傳播范圍受限,但在孟萌看來,只要內容足夠好,方言短視頻會以它不可復制的特性火起來。“我們是一個娛樂性的方言節目,這種形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舉個例子,同樣一個段子,用普通話講出來,笑點可能沒那么突出,但一換成方言,就顯得接地氣了,大家的接受度也更高。”

現在“阿萌來了”的每期節目里,孟萌都會特意選一些平常大家不太常用的方言,讓大家在搞笑娛樂的同時,重拾對方言的認知。他向記者透露,接下來有計劃做一些方言互動類欄目,征集一些生僻的方言詞、俗語,進行總結歸類,盡可能讓大家不遺忘了它們。

“在做方言欄目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人覺得說方言‘土’。對這個問題我們也探討思考過,歸根結底這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在南方許多城市,當地人有著強烈的方言意識,哪怕會說普通話,平時也大多是用方言交流,電視臺的方言節目也深受當地人喜愛。”孟萌表示,自己選擇做方言欄目,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方言、傳承方言,尤其隨著青島的經濟不斷發展,影響力不斷提升,大家不應該覺得青島方言是“土”的,反而應該把會說青島話當做一件自豪的事情,這樣我們的方言才能真正地發揚光大,我們對于當地文化才能更加自信。

/記者手記/

保護方言就是

保護歷史文化

作為一個青島人,我雖然平時會說青島話,但是從來沒有深入地研究過。這次青島方言的主題采訪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和專家學者、青島方言愛好者學習交流的機會,讓我了解到在這座城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并發自內心地想將青島文化宣傳介紹給更多的人。

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傳承與根脈,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而軟實力讓城市更有底蘊。最近幾年,青島在推動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推動老城區復興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文化先行深挖青島的歷史文化。而方言作為本土文化的載體,也需要去挖掘、去保護。對于青島人來說,青島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身處青島的外地人來說,青島話是了解青島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一個抓手。通過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帶有“蛤蜊味”的獨特而富有魅力的青島方言不斷傳承發展,讓青島文化隨之傳承發展。(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文超 受訪者供圖)

最新評論

打開APP查看更多評論

精彩推薦

國家發改委調研,鼓勵青島在三個方面“先行先試”

2023-02-20    青報觀象山

重點道路兩側、前海一帶、太平山浮山周邊等“三線清零”!青島推進城市品質大提升

2023-02-20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青島首條“智慧道路”6月建成 南京路智慧化設備敷設工作加速進行

2023-02-20    青島早報

市民有“口”福:今起種植牙平均降價40%

2023-02-20    青島早報

杭州兩所中小學出現新冠陽性學生?校方:防疫工作有序展開

2023-02-20    新黃河

2月20日起,青島地鐵運輸安排有調整

2023-02-20    青島地鐵

青島早知道|萬里馳援!馬拉蒂亞記住了來自青島的“中國藍” 青島人熟悉的這個地方要大變樣

2023-02-20   

山東部分省屬國企負責人2021年度薪酬公布,最高88萬元

2023-02-20    大眾日報

查看更多

青島新聞APP

打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雅县| 鹤山市| 常熟市| 台安县| 巩留县| 长沙县| 乐安县| 翼城县| 海原县| 灵台县| 左贡县| 墨脱县| 襄樊市| 太原市| 施甸县| 揭西县| 精河县| 绥滨县| 武鸣县| 洪湖市| 晴隆县| 叶城县| 泸水县| 崇信县| 德令哈市| 大城县| 宜黄县| 金门县| 保康县| 永丰县| 秭归县| 宁明县| 泸西县| 米泉市| 会泽县| 绥阳县| 元谋县| 十堰市| 新乡市| 乌兰浩特市| 定陶县|